一明文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7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0:33: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7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7篇)

  埋下一粒种子,过不了几天,它就会生根发芽。是谁让它做到的是人类手中的水壶与肥料吗不,是大自然。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1】

  当我面对人们污染环境的现实,十分生气,可自己也无力挽救,只好看着这些事发生。

  正当我看书时,我突然来到了一个地方,在这里,隔着竹林听见清脆的水声。于是,我穿过一片竹林,看见一个小水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看潭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底,小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我看见这小石潭,无比快乐。心想:如果世界都变成这样该多好啊!

  突然,周围的景象全没了,原来我在看《小石潭记》时太入迷了。

  现在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了,主要是人么大量的猎杀它们。我真想让人与动物更和谐。

  当我看《鲁山山行》时,突然间我像进了仙境一般。这里树木繁茂,鸟儿欢叫,还有许多动物,只听一个人在吟诵“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当我走过去,发下他就是梅尧臣,于是我告诉他现代的人和动物,他生气的指责人们说:“你们现代人太可恶了,动物们那么可爱,你没竟然残害他们。”突然他向我打来,我马上就惊醒了。啊!真希望人和动物的关系能像梅尧臣那样。

  我想让人与动物更和谐,想让人与自然更和谐,想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大自然更美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2】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踩人,当仁不让,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常象,这些东西,我一向敬而远之,以至于它出现在了我们班,我被打了个措手不

  及……

  “大鼻,你校排名多少?”甲同学好奇的看着班里的“学霸”。大鼻不好意思一笑,“这会没考好。”甲同学一把夺过大鼻的成绩单,满脸鄙夷,“就这成绩,还不如我呢。”我惊谔地看着甲同学,前不久,她还围着大鼻紧不放,讨好还来不及,怎么现在这态度?

  又想起小学六年级的张老师,她教学认真严谨,几乎是整个学校的领头教师,阅历十分丰富,带出来的班即使是倒数的“问题班”也能带成重点班中的火箭班!可去年我们毕业后她休产假走了,听说今年她回去,老师们并不把她看在眼里。尤其是她离开那段时间,老师们纷纷议论她的不足。果真是人走茶凉。

  在这个社会,人踩人,往上走,早已经是常象。可我真的很讨厌这种气氛,难道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助互爱不好吗?为什么偏偏要这样呢?

  希望我们的明天是一个和谐明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3】

  这几天雨水在全国蔓延,繁华声,雨滴声,混合诸多人情世故。

  北京遭遇了六十余年以来特大暴雨,损失惨重,对于不幸者,我们唯有默哀,愿在天堂安详。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其实并非偶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改变、异常天气不断发生,导致强降水和泥石流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剧增。

  上述现象,不禁让人引发出一种深思,人类自主活动是否强烈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个地球的气象特征越来越打上了人类的烙印。

  很显然近几十年以来,工业废气大量排放,严重干扰了大自然水循环这个平衡,水蒸气不能遵循正常大气压而凝结,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大气层。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既是统一又是对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在很多城市或地区,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环境的剧烈变化,长期以往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为了后代子子孙孙孙的幸福,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意义,认真对待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不是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4】

  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同学在桌子上画了一条三八线,我不让你,你不让我!在上课的时候老是打架!

  我超了一点,他就打我,他超一点,我就打他!后来谁也不理谁了!上课也听不进老师说的重要的问题了!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了,这样做非常不好!我觉得同学之间不用画三八线,应该把手伸出来交好朋友!我超过来一点,你稍微过去一点,你要是掉下去了,你跟我说,我过来一点!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还有我在菜市场,我看见一位清洁工,还有一位在购物的阿姨,发生了一些矛盾!清洁工不小心把扫把上的脏东西弄到了那一位正在购物的阿姨的袜子上!那个阿姨就破口大骂那位清洁工,清洁工说了一声对不起!但是那个阿姨还要骂那位清洁工!我觉得那个阿姨好不讲理哦!人家都说了一声对不起了,还要骂她!我想人生中三句话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对不起,谢谢,没关系,这三句话。有了这三句话,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更和谐!更快乐!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体谅,互相宽容,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想,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的更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5】

  今天老师发了一本书,蓝蓝的封面,薄薄的页数,刚一打开书里面的文字就打动了我,特别是里面的一个故事打动了我叫《忏悔的猎人》。

  “啪!啪!”只听见在一片被人类已经“扫荡”过的森林里,发出了两声枪响。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些可恶的大猎人在宰杀那些无辜的动物们。

  有一天,动物们都很生气,因为要维护生态平衡,所以要阻止人类继续杀害小动物,碰巧遇见了一个猎人,动物们就叫住他,说:“站住,你这个可恶的家伙!”老虎愤愤不平地说:哼,不自量力的东西,这个样子大量杀害动物,就保不住生态平衡,以后有你们好受的!”老虎气得都快要跳起来了。

  那只被打伤的熊,吊着胳膊指责猎人:“你们为什么打伤我们?我们也没有

  招惹你们,这是太可恨了!”

  猎人一边哭一边都扔在了地上。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的国家,近年来,我们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语言:“生态危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危机。”所有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6】

  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知道了“和谐”和我们人类是息息相关的。我被书里一句句警句格言激励着,被一篇篇美文吸引着,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动着,尤其是有一个小女孩给杨昌花献血。

  “和谐”是人类对大自然里动物生物的珍惜和呵护。是没有一点污染的地方,是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也是所有自由成长的生命。我们人类和动物、生物都生活在漂亮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她,呵护她,美爱她。

  可是,在千万年以来,我们人类只知道无情的向大自然索取,而一点也不知道去爱护她,呵护她,关爱她。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人们手中那把锋利的斧头,结束了整个村庄的生命。而我们的眼前,越来越多污染的给了美丽的地球,让她不堪重负,造成了许多动物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不要再像村庄里的人们那样亲手毁了自己的家园啊!

  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环保小卫士。当看见地上、草坪上有垃圾时就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把垃圾分类投入垃圾箱。

  就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和大自然永远地和谐相处!从心做起!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还要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粒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悟作文【篇7】

  终于知道,以前的人们是怎么捕貂的了。这些年来,我在新闻中看到了太多的人类的残忍,看到了动物们的悲惨境遇,也听到了拯救动物栖息的呼声,人们啊,似乎应该从被虐杀动物身上看到它们的可怜,应怜悯它们,而不应让它们饱受痛苦,人们啊,应该觉悟了。在云写的《捕貂者的觉悟》中,体会到了人类的凶残。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夜幕降临时,猎人就穿上厚厚的棉衣,到貂经常出入

  的地方躺下,假装要冻死的样子,让貂前来,貂慈悲为怀,心软,于是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温暖那装做要冻死的人,于是,就这样被人抓到了。

  这么说来,其实是人用自己的狡猾,用自己的计谋来捕杀貂这种善良的动物,这种行为何其残忍,这种行为何其疯狂。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对貂是何其的不公平,当我看见一些人穿着貂皮大衣在路上张扬地走着,就突然想到这是多少貂的牺牲换来的,人类又掠杀了好多的貂啊,这是人类的悲哀,人类的丑陋在这儿是暴露得淋漓尽致,其实,人类是最残忍的动物。我感觉应该采取措施,对咋杀掠杀动物的行为加以制裁加以惩罚了,人类的良知应该被唤醒了,人类应该觉悟了。当然那种捕貂的行为已经被废弃了。人类应该和动物和谐地相处,才能共同构筑我们和谐的社会。

篇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5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1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功在长远、利在千秋,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自然”、施力点在“我”。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于“我”入脑入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应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理应体现在方方面面。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古往今来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与安宁。自然是大地清新亮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气正风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厚植“绿色”的生态理念入脑入心,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约理念,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细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图景。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无论是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还是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都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换来的绿意盎然,是生动践行“两山论”的最好范本。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行”,需要贡献“我”力量,深入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爱护自然为荣,以污染浪费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细碎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覆盖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方面,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新风尚”,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景象,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丽家园永续永存。致力“环保”氛围构建,于“我”聚力聚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云南大象的北上之旅,还是长江江豚再展微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的最美画卷;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都体现着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长远蓝图的坚定决心。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高质量发展,非日月之功,非尺寸之功,需要全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氛围,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要争做“环保卫士”、争做“监督卫士”,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全力拼搏奋斗姿态守护“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2大自然是充满生机的,有时它是一组旋律,有时她是一副幅多姿多彩的画。冬日,雪花飘飘,天寒地暖,但雪中的景物却那般和谐静谧,散发出别致的意味。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赋予梅花秉性,那是“众芳摇落独暄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的风景,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偏安一隅。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旋律,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谈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话题,我就会不由自主得想起一本小说《斗罗大陆》,这本小说讲述了在一个名为“斗罗大陆”的世界里,有着两个种族:魂师和魂兽。魂师必须通过猎杀魂兽获得魂环来提升自己的实力,长此以往,魂师与魂兽的矛盾日益激化。小说的主人公唐三一家为了缓和和甚至解决这一矛盾,也是一直在努力探索。尽管他们开创的道路最终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实践,但他们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可置否的。我想:这部小说中所讲述的这一故事不正是一个类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吗?很显然,小说中的这个问题比起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问题困难了十倍百倍。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解决这一问题呢?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污染一条条河流,侵蚀一寸寸土地,让那个曾经美丽的地球满目疮痍,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心,除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唤醒“绿色之心”,实施“绿色计划”,开展“绿色行动”。让我们用双手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3当清晨第一屡阳光撒进你的房门的时候,你或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是,那时自然之神送你的第一声问好,这声问好很清晰。很温馨。推开窗户,小鸟不停的再那放声高歌,你知道它的目标是谁吗?呵呵。戴玉强!清新的空气弥漫再四周。看啊,花儿的笑容绽放再你眼前,小草的脸庞浮现再你眼前,大树的腰杆直立再你眼前。这时。你是否再感叹自然的美好。天上的小鸟再无忧无虑的歌唱,它是否正在金色大厅里用甜美的声音奏出美妙的交响:鱼儿再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它是否正在水立方里完成最美舞步:熊猫再山上轻轻松松的啃这鲜嫩的竹笋,那它又在干什么呢?你想象一下下吧!抬起你的头,你的目光就锁定再了前面这一片大草地,草地上,一只小羊再安静的吃着新鲜的嫩草,它的眼神里充满了平静,眼眸里有这种说不出的安详,它和放牧员很友好。一只蝴蝶张开它美丽的翅膀,飞呀,飘到了一朵美丽的牡丹上,牡丹张开它美丽的臂膀,欢迎这一只小蝴蝶。小蝴蝶亲吻牡丹,感谢它,牡丹绽开甜美的笑容。蝴蝶和牡丹很友好。鱼儿在蓝色的水里。轻轻的游着,尾鳍摆动,轻轻的给湖水挠痒痒,湖水受不住,便抱住它,不让它乱动。此时,我们,也就是生物中的人,在用一双神奇的眼看这一切,眼里满是喜悦,眼眸里波光粼粼,慈祥。我们张开我们的怀抱,迎接清新的空气,迎接美丽的花朵,迎接可爱的小草,迎接自由的小鱼,迎接美丽的蝴蝶,迎接华贵的牡丹,迎接最恬美的笑容,迎接绽放美丽笑容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关系就是一张恬美的笑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4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上,除了人类,还生活着许多种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人类朝夕相处得好朋友!动物是我们最为亲密的伙伴,也是对我们贡献最大的伙伴,白蚁虽然是害虫,但它们建造的房子,却让我们的人类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人们在建造高楼大厦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蚁穴的通风原理,使我们的人类在高楼大厦里学习工作,不受空气流通的影响。蝙蝠虽然在

  夜晚活动,但它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却能准确地飞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不碰壁。这是因为蝙蝠有一个准确地反馈系统。今天我们人类就利用这个动物的长处,发明了雷达,使它为人类服务。在生活中,我们和它们和谐相处,只要去公园,免不了听见小狗的“汪!汪!”声,小鸟的“叽叽喳喳”声,再配合上人们轻声交谈,谈笑风生的声音,就构成了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最美乐章,它不必多么的悦耳,多么的奢华,因为它已道出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才是多么悦人的啊!人们和动物是最为亲密的伙伴,我们爱护它们,呵护它们,记的在山清水秀的瑞士,随处可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场面。人们喜欢带着家庭宠物在街头巷尾散步自不必细说,单说瑞士的鸽子和麻雀等飞禽竟也不怕人,在人声鼎沸的闹市区和旅游景点毫无顾忌地飞来飞去,有的麻雀甚至跳到街头露天餐厅食客的餐桌上啄食面包屑。这是一幅多么招人喜欢的画面啊!我们爱护它们,他们也帮助我们,盲人虽然看不见光明,但导盲犬让他们重获“光明”,古代人们送信很麻烦,但信鸽帮人们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曾经养了一只小狗,洁白的身体,再配上两个水汪汪的大眼睛,让人觉得它可爱至极。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它出去溜达溜达,晚上睡觉时,只有当我轻轻抚摸它时,它才肯睡,如果哪天我忘记了,它就会瞪大了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我,渴望我的抚摸。我与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我们做到了形影不离。但有始必有终,我和它相处了几年后,它奔跑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每天睡觉时都不需要我的抚摸了,我知道它马上就又要离开我了,但我不相信!可是几个星期后,它走了,走得太突然了,当天我哭得死去活来,最后只能看到它被埋在野外,我为它立了座坟,插上几朵白色的花,十分不舍地走了。回忆起我和它经历的一件件事,感到鼻子一酸,又哭了出来。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冲不淡的是那份情谊,人和动物虽然不是同一种类,但之中还是能产生超越一切的情谊,而这份情谊,恰恰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关键,所以,善待身边的动物,你会发现,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5我是地球,你们人类在我身上生活了很久很久,现在我想对你们提点意见:请你们不要继续污染我了,我已经承受不住了。远在四十亿年前我是个美丽的星球,我身上有许多动物,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蔚蓝的大海。其他星球都十分羡慕我,羡慕我身上有生命存在,我也为自己拥

  有的一切而感到骄傲。可是现在唉!我失去了以往的光彩,成了别的星球讥讽、嘲笑的对象,他们都说我已被那些高级动物——人类弄得乱七八糟。我心里难受极了。你们开发我身上的宝藏,这无可厚非,但是,你们的滥开滥来已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在我身上留下了一道道难看的疤痕,如此下去,你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还有你们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我的污染也是巨大的。废气把我的天然"盔甲"——臭氧层给破坏了,南极上空的"盔甲"已烂了一个大洞,大量有害的光线照射在我身体里,我变得越来越热。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南、北极的冰雪融化,海水上长,陆地变成洋,人类的生存环境就要丢失,大量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海,水源被污染后,不但造成大量水生动物的死亡,对你们人类自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危害。你们所排出的废渣经过阳光的暴晒,会散发出一种很臭的气体,既破坏了我的美丽,又影响了你们的健康,而且促使细菌繁殖。你们一旦吸进肺里,轻者呼吸道细菌感染,重者得上肺部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我再次呼吁人类,停止环境污染,请不要再破坏我了,为你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吧。

篇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

  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21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1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

  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21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21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21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21、2021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

  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

  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朗朗上口!

  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浪县永宁中学李小平(2021年6月20日)

  关键词:古代智慧天人合一资源利用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粗浅的探讨。

  正文:

  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

  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一)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

  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

  (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1.“天人合一”观

  《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易。文言传。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4为一”(《庄子。各物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主张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对人有主宰作用。张载“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人性与天道的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2.“人定胜天”观

  荀子提出“天人分相”、“制天命而用”等论点,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荀子。礼论》)。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后来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柳宗元(“天人各行不相预”)、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

  以庄浪县兴修梯田为例,从六十年代起,40万庄浪人民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三、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

  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自然资源日渐减少时,将野生生物变为家植、家养,发展了农、牧业,无疑对减轻过度利用自然生物资源压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生物资源,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经验至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一)善待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荀子曾说:“人善治之,……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养食者,不可胜数也”,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相养食”)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荀6子〃富国》)。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二)维护生态环境,依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

  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生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有在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加以利用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淮南子〃主述训》有段文字对这一观点表述得十分明白:“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魚,网罟不得入于水;鷹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逸周书〃文传》也有类似的论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已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总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就能永续利用。

  (三)建立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

  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国家当权者对各类自然资源设臵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据说夏朝就有“禹之禁”,禁止在不宜时间捕鱼(见《逸周书〃大聚篇》)。到周朝设臵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迹人”是管理田猎禁令的;“渔人”是管理捕鱼政令,“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管子〃轻重篇》)。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也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宝贵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经验,并竭力推行和宣扬这些观点和措施,使我国保存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今天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对待自然界的优良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经济,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写得很好!

篇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第一篇:“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

  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四五”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富强又美丽,让我们的生活富足又惬意。

  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命共同体决定了和谐共生则存,冲突对立则亡。对大自然肆意妄为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

  境就是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需要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健全的机制来产生动力、提供保障;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顶层设计,凝聚强大力量,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

  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体系,缺一不可。我们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我们要发扬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坚定意志、持之以恒,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中国建设的硕果。

  第二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存在并运行了几十亿年,与自然界的数百万种各类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适应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不依赖于人的运行规律。自然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了生存、延续、发展的空间环境和物质基础。而人类作为自然万千生物的一员,是个十足的新成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从自然汲取阳光、空气、水源、食物等必要元素。自地球诞生以来,病毒已经存在数十亿年,是地球进化演变的见证者和陪伴者。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类繁多,并与蝙蝠等宿主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的平衡关系。恰恰是人类的有害行为,不断地打开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让人类深受其害,如鼠疫病毒、天花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无情的警示我们,无论人类这个“万物之灵”如何进化,人类都不可能超脱自然而独立存在,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界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科研能力、制造能力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类一度自诩能

  “改天换地”、“毁天灭地”,可见其对自然的影响力之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自然界早于人类很久而存在,是它创造了适合于生命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又相互侵害互有所伤。正如道家文化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竞泽。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万物共生的原点是那个“一”,它才是掌握自然法则的主宰。所以,一切事务包括人类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这种共生关系,决定了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的伟大就在于能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且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使得人类获得超越其他生物的能力,但这也导致了人类常常忘乎所以地扮演起支配自然、破坏自然规律的角色。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对人类自身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快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在根本上维护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人与自然日趋和谐的发展方向

  从我们儿时常听到

  “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人类主宰论,到改革开放植树造林、整修水利的简单利用,直到今天,党中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观念的转变,也经过了许多曲折。当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等等,取得了如此众多的成绩,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还确实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路径

  当下,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深刻反思,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确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打破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经打破,不少生物生存的环境就会改变,许多生物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就会迁徙、变异甚至灭绝。其次,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自然和生态。认识自然规律对人类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遵循自然规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也暴露出我们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规制度和贯彻落实还不够健全和到位,遵法、守法和执法上还有漏洞和不足,我们一定要强化立法、执法、普法,形成全社会和全体大众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再次,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终将自食恶果。人类唯有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快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全面改革,促进自然资源产权统一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有效监管,提升国土空间管控治理能力,就是我们现实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路径。遵从最优路径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营造生态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目前,我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一定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坚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恢复与开发结合,维护这个孕育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并将一直呵护我们生长发展的蓝色星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她,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第三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

  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

  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

  2014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

  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

  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17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18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17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

  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

  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第四篇: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讨发言

  贯彻

  五中全会

  精神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

  发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化,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在现代化参照系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下重新理解现代化的内涵。它需要指导思想、发展方式、治理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变迁和重构。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途径。转变发展观

  念,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好型经济,擦亮新时代中国经济质量提升的底色。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特别是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次使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

  实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从生态环境管理到生态环境治理的转型。

  首先,要转变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突出人民至上、制度理性、多元共治、平等协商等核心价值,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其次,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说,包括理念制度、市场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考核制度、技术制度、文化制度等;从层次上来说,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

  和具体制度,各阶位、同阶位制度有效衔接;从特征上说,应是系统完备、规范运行、行之有效的;从目标上说,应是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

  最后,创新体制机制,将“良制”转化为“良治”。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制度红利释放出来,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确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贡献智慧和力量。公民应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

  式,共筑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积极开展绿色出行、义务植树等活动,让简约舒适、理性消费、绿色环保等成为文明生活的主色调。

  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和志愿者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绿色文明健康生活氛围。巩固“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餐桌革命”成果,并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全程推进的行动体系。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贯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示范中心,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的联动机制。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增进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反面事例曝光等形式,引导公民养成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合力。

  第五篇: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改)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浪县永宁中学

  李小平(2016年6月20日)

  关键词:古代智慧

  天人合一

  资源利用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粗浅的探讨。

  正文:

  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

  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一)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

  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

  (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1.“天人合一”观

  《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易。文言传。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各物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主张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对人有主宰作用。张载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人性与天道的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2.“人定胜天”观

  荀子提出“天人分相”、“制天命而用”等论点,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荀子。礼论》)。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后来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柳宗元(“天人各行不相预”)、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

  以庄浪县兴修梯田为例,从六十年代起,40万庄浪人民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三、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

  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自然资源日渐减少时,将野生生物变为家植、家养,发展了农、牧业,无疑对减轻过度利用

  自然生物资源压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生物资源,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经验至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一)善待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荀子曾说:“人善治之,……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养食者,不可胜数也”,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相养食”)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荀子〃富国》)。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二)维护生态环境,依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

  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生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有在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加以利用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淮南子〃主述训》有段文字对这一观点表述得十分明白:“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魚,网罟不得入于水;鷹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逸周书〃文传》也有类似的论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已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总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就能永续利用。

  (三)建立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

  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国家当权者对各类自然资源设臵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据说夏朝就有“禹之禁”,禁止在不宜时间捕鱼(见《逸周书〃大聚篇》)。到周朝设臵了分工相

  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迹人”是管理田猎禁令的;“渔人”是管理捕鱼政令,“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管子〃轻重篇》)。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也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宝贵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经验,并竭力推行和宣扬这些观点和措施,使我国保存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今天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对待自然界的优良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经济,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篇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学习启示5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一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中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四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五

  近年来,中国对于生态与环境的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十九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足以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中国禁止进口24种“洋垃圾”这条新闻就可以看出中国将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之前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破坏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果再这样下去,资源就会渐渐变少,小动物们也会失去他们的家园,所以我们要共同保护大自然。以我自身的所见所闻来说说近几年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家门前的一条河的河水原本是清澈的,河中有很多鱼和虾,但后来因为不加节制的污染,河水渐渐变得浑浊,河中几乎一条鱼都没有。一年前,管理人员加强管制,不允许再往河道里扔垃圾,并且用机器清理河道,小河才又变得干净了起来,河里又有了畅游的鱼虾。环境的污染大多是人为因素,对于环境的保护,一些人仍然认为这件事跟自己没关系,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类似乱扔垃圾、破坏植物等现象并不少见。也许你也能经常看见有人随地吐痰,还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无素质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一个小孩喝完饮料后,拿着剩下的空瓶子,他是刚有意识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的,但是身旁的大人却说:“一直拿着空瓶子干嘛,也不嫌麻烦,直接扔地上不就好了?”小孩懵懵懂懂地把垃圾扔到了地上,最后他再也没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上两种现象影响了他人的健康,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同时都影响了环境。我们应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当身边的人做出这类不对的行为时,请提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生态是这个国家发展的根本,生态环境的好坏体现了这个国家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反应了这个国家能否长远发展。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7篇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

  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珍惜、节约资源时喊的一个口号。可是,又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节约资源呢?为什么要大力推荐节约呢?下面请听听我的心声吧!

  先说水资源。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为21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中国的用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比如:用完水后,要拧紧水龙头,以免造成“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浪费现象,如果发现水龙头坏了,要及时修理,避免损失大量的水,大家也别小看废弃的电池,因为一粒纽扣电池会污染600吨的水,如果你把它扔到水里,水将无法饮用。我们应该把电池收集起来,送往回收站,这样既可以避免污染水源,又使电池得到回收,一举两得。大家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要行动起来呀!

  不仅仅要节约用水,还要节省森林资源。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就是森林资源向我们发出的警报!

  “珍惜资源,崇尚节约”,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请快快行动起来吧!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3我是地球,你们人类在我身上生活了很久很久,现在我想对你们提点意见:请你们不要继续污染我了,我已经承受不住了。远在四十亿年前我是个美丽的星球,我身上有

  许多动物,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蔚蓝的大海。其他星球都十分羡慕我,羡慕我身上有生命存在,我也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到骄傲。可是现在唉!我失去了以往的光彩,成了别的星球讥讽、嘲笑的对象,他们都说我已被那些高级动物——人类弄得乱七八糟。我心里难受极了。

  你们开发我身上的宝藏,这无可厚非,但是,你们的滥开滥来已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在我身上留下了一道道难看的疤痕,如此下去,你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还有你们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我的污染也是巨大的。废气把我的天然"盔甲"——臭氧层给破坏了,南极上空的"盔甲"已烂了一个大洞,大量有害的光线照射在我身体里,我变得越来越热。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南、北极的冰雪融化,海水上长,陆地变成洋,人类的生存环境就要丢失,大量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海,水源被污染后,不但造成大量水生动物的死亡,对你们人类自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危害。你们所排出的废渣经过阳光的暴晒,会散发出一种很臭的气体,既破坏了我的美丽,又影响了你们的健康,而且促使细菌繁殖。你们一旦吸进肺里,轻者呼吸道细菌感染,重者得上肺部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我再次呼吁人类,停止环境污染,请不要再破坏我了,为你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吧。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4埋下一粒种子,过不了几天,它就会生根发芽。是谁让它做到的?是人类手中的水壶与肥料吗?不,是大自然。

  大自然是无私的,它无偿地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丝毫不求回报;而人类,却把大自然的施舍看得很轻,一副“唯我独宰”的高傲姿态,更有将大自然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企图。部分人类随意滥用、开采矿产资源,随意破坏自然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每小时就有三个物种濒临灭绝,每天就有70个物种濒临灭绝,而每年就会有1万多个物种濒临灭绝!这是怎样的速度呢!请问,你们于心何忍呢?当然,大自然是忍不住了,它向人类发起了反击。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巨大水灾;-年初,全国20个省发生不同程度降温,造成巨大雪灾;-年5月12日,一场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惊动了全世界。随后的几年里,SARS、埃博拉、MERS、以及这次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等疫情接踵而至。这些都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无声抗议。或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幡然醒悟过来。人终究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的。

  终于有一天,人类开始了自我救赎。在这场自救过程中,人类渐渐明白了对自然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比如在边疆的荒漠上,当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时,他们都惊呆了,世上怎么能有如此贫瘠、荒芜的土地?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北方频繁遭受严重的沙尘暴了。不过,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及“蚂蚁森林”等小程序行动计划后,沙尘暴、泥石流、水土流失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在这几年慢慢地减少了“光顾”的频次,人类与自然和好如初,继续和谐相处之路。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曾说过:“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终究属于大自然,永远不可能离开它;而大自然也需要我们的精心照顾,才能变得更好。人类与自然就像天平的两端,而大自然是更重的那一头,这就需要人类退后一步,帮助生态系统维持平衡。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5大自然是充满生机的,有时它是一组旋律,有时她是一副幅多姿多彩的画。冬日,雪花飘飘,天寒地暖,但雪中的景物却那般和谐静谧,散发出别致的意味。

  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赋予梅花秉性,那是“众芳摇落独暄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的风景,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偏安一隅。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旋律,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

  谈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话题,我就会不由自主得想起一本小说《斗罗大陆》,这本小说讲述了在一个名为“斗罗大陆”的世界里,有着两个种族:魂师和魂兽。魂师必须通过猎杀魂兽获得魂环来提升自己的实力,长此以往,魂师与魂兽的矛盾日益激化。小说的主人公唐三一家为了缓和和甚至解决这一矛盾,也是一直在努力探索。尽管他们开创的道路最终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实践,但他们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可置否的。

  我想:这部小说中所讲述的这一故事不正是一个类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吗?很显然,小说中的这个问题比起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问题困难了十倍百倍。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解决这一问题呢?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污染一条条河流,侵蚀一寸寸土地,让那个曾经美丽的地球满目疮痍,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心,除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唤醒“绿色之心”,实施“绿色计划”,开展“绿色行动”。让我们用双手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今年环保节的口号,这句口号说是简单,但实行起来却是相当不易。

  人与自然之前处于拉锯战状态,人们毁林开荒,捕杀动物,污染水源。自然以泥石流,洪水和沙尘暴来反击,来来往往,结果就是谁也占不到便宜。人类的建筑物被摧毁,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自然则又多了一些难看的沙漠戈壁,少了几分森林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

  直到近来,人们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落实各种政策,减缓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中国来举例,在长江流域,中国已经先后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同时规定保护区内禁止任何无关人员进入,有效的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还有云南的象群迁徙事件。虽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这群大象在迁徙途中多次经过村庄。人们并没有对大象进行恶意驱逐,反而叮嘱要保护好象的安全,利用柔和的方法,采用食物引诱,使得大象走上正确的道路。

  人们的种种努力也并非没有回报。现在,中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大大增加,同时在云南等地的生态环境也大面积的改善。特别是沙尘暴最近少了很多曾经沙尘暴肆虐的地方,现在却是绿水青山。

  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但距离真正的和谐相处仍有一定的距离。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但我们必须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我常常思考。到底是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其实这只是一个角度的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而自然只是每人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从自然的角度讲,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冰川,海洋,陆地和各种动植物。但是不管是我们在自然里,还是自然在我们的里面,我们都有义务去保护自然。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大自然为人类以及各种生物定量制作了各种生物所需的东西。如果超额使用的话,超出自然的能力范围。自然也会罢工也会不给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所需的东西。

  这样看来,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确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清风明月与大好河山。我们祖国的文人墨客,创作出千古绝唱的诗篇。他的灵感也正来源于动人的环境。因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让诗人来体会自己的人生。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大自然中的菊花,也给了黄巢足够的信心,面对战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也让郑板桥学习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使卢梅坡知道了世间万物,各有利弊。

  而现在的人类是利用大自然为人类制造的各种机器以及化学元素再来破坏自然。难道自然为人类提供完灵感?他就没有用处了吗?不是的。只要人类肯探索自然。向各种生物学习。那么人类的科技成果一定会突飞猛进。

  要是人类能与自然和平共处,有节制的使用大自然的资源。那么我相信,科技成果与绿水青山,我们能够两者兼得。

  现在我们的科技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屈指可数。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一定不要再次破坏自然。自然不仅仅指的是地球,宇航员在登月时,宇宙飞船的船体在太空中留下的太空垃圾,对宇宙也是一种污染。我相信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在保护地球的基础上继续研发科技。这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坚信通过我们大家一起的努力,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所渴望的标准。我们只要利用科技的力量继续保护自然。自然也会用自己的资源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只要我们努力保护自然。自然也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资源。这样人类既能享受着纯净的自然。又能让科技研发的更加快更加有质量。只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那山清水秀的湖光山色还有水木清华一般的鸟语花香,与科技的逐步腾飞。我相信这两者经过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一定会全部兼得。让自然重新披上迷人的绿毯,让科技屹立于世界之巅。

篇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1)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两山论”中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2)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命的摇篮,是宇宙间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繁衍,形成了今日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我们人类成了万物之灵。

  在远古时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还有各类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更应该自理利用,把地球打扮得更加美丽。然而,却不然,人类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不顾一切的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使他遍体鳞伤: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每天有55000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15000万吨工业烟尘滞留在大气中、排放2—3立方公里工业废水、100多种生物灭绝、14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大家看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头顶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脚下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了。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199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3)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据天文学家推算,人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人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人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人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如果人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

  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人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4)

  当清晨第一屡阳光撒进你的房门的时候,你或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是,那时自然之神送你的第一声问好,这声问好很清晰。很温馨。

  推开窗户,小鸟不停的再那放声高歌,你知道它的目标是谁吗?呵呵。戴玉强!清新的空气弥漫再四周。看啊,花儿的笑容绽放再你眼前,小草的脸庞浮现再你眼前,大树的腰杆直立再你眼前。这时。你是否再感叹自然的美好。

  天上的小鸟再无忧无虑的歌唱,它是否正在金色大厅里用甜美的声音奏出美妙的交响:鱼儿再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它是否正在水立方里完成最美舞步:熊猫再山上轻轻松松的啃这鲜嫩的竹笋,那它又在干什么呢?你想象一下下吧!

  抬起你的头,你的目光就锁定再了前面这一片大草地,草地上,一只小羊再安静的吃着新鲜的嫩草,它的眼神里充满了平静,眼眸里有这种说不出的安详,它和放牧员很友好。一只蝴蝶张开它美丽的翅膀,飞呀,飘到了一朵美丽的牡丹上,牡丹张开它美丽的臂膀,欢迎这一只小蝴蝶。小蝴蝶亲吻牡丹,感谢它,牡丹绽开甜美的笑容。蝴蝶和牡丹很友好。鱼儿在蓝色的水里。轻轻的游着,尾鳍摆动,轻轻的给湖水挠痒痒,湖水受不住,便抱住它,不让它乱动。

  此时,我们,也就是生物中的人,在用一双神奇的眼看这一切,眼里满是喜悦,眼眸里波光粼粼,慈祥。我们张开我们的怀抱,迎接清新的空气,迎接美丽的花朵,迎接可爱的小草,迎接自由的小鱼,迎接美丽的蝴蝶,迎接华贵的牡丹,迎接最恬美的笑容,迎接绽放美丽笑容的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关系就是一张恬美的笑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5)

  蓝天白云,我们都喜欢碧波荡漾的湖水,我们都有喜欢清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我们向往着童话里的森林。可是如今我们喜欢和向往的一切正在受到我们人类的威胁。人类总是在想,反反复……

  我们都喜欢机灵调皮的动物,我们都喜欢蓝天白云,我们都喜欢碧波荡漾的湖水,我们都有喜欢清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我们向往着童话里的森林。可是如今我们喜欢和向往的一切正在受到我们人类的威胁。

  人类总是在想,反反复复的在想,天天都在想,什么时候能灭绝蚊子,怎么能灭绝蚊子,可是我们考虑过没有,灭绝了蚊子,就等于灭绝了吃蚊子的蜘蛛,灭绝了蜘蛛就等于灭绝了吃蜘蛛的壁虎,慢慢地就会影响到整个自然界,进而影响到我们人类的正常生活。让我们再也听不到小鸟的欢唱。

  现在我们大量的砍伐树木、毁林造田、毁田造房,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以前茂密的森林,绿油油的森林,充满了小鸟欢唱的森林、充满了小动物们欢笑的森林,现在已经变成了荒芜人烟的沙漠,清新的空气变得浑浊,汽车的尖叫嘀嘀叭叭。干旱、沙尘暴、泥土流失、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变暖的报道到铺天盖地。

  工业是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是越来越好了,由此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我们没有去想好及时妥善的后处理,乱扔、乱堆垃圾的现象到处可见。小河里、湖泊中、大江里漂浮的、沉淀的各种垃圾让我们失去了清流澈的小河,甘甜的泉水。

  人类呀,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这就是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沉得的打击,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报复。让我们不要再去伤害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不要再去伤害无辜的小动物,让我们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6)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牙签鸟与鳄鱼,犀牛鸟和犀牛,论体型,论种类,它们可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却零距离地全心全意为对方服务,与对方和平相处,是多么令人意外!连动物都能做到和平相处,何况我们呢?同学之间想请你帮个忙,借些东西,你能抛开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吗?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偶尔吵嘴,闹不愉快,你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遇到需要帮助的,你能扶老携幼,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小雷峰吗?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7)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重视起环境保护。

  森林被人们成为地球上“绿色的金子”,是地球上保护生态平衡很重要的一部分。

  资料显示地球上有2/3的陆地被森林覆盖,森林面积达76万公顷。地球因为森林而年轻。但是人类太贪婪了,因为树给人类带来了好处,便疯狂的砍伐树木。现在仅热带森林每年就要减少1700万公顷,照这样下去人类迟早要被自己的指智慧所毁灭。

  世界上的大气层也严重遭受碰坏。人们一直以为地球的天空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一直把对环境污染极大的废气、废水送到空中。大家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些垃圾算什么呢?汽车、工厂排放废烟、废气,污染了大层,使我们的母亲—地球得了肺癌。工厂将有毒的废水排入小河中,严重的污染了水资源。现在可供人类也能用的水还不到地球水的0。3%,可是人们还在放肆的浪费水资源。

  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造成了土壤流失,世界每年约损失124亿多吨!因为土壤流失,水资源缺乏,许多的田地沙漠化。全就越有3600万平方公顷沙漠化了。我家门前也常常刮沙尘暴天气,弄得灰头土脸。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一棵小树,献一份爱心,让我们停止对地球母亲的破坏吧!让我们为母亲披上绿色的衣裳吧!不要在过度的排放废烟、废气、废水了,换地球母亲一个健康。不要在肆意破坏了,母亲已经发怒了,地震、洪水……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不要在肆意破坏了,要不然,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被自己的智慧所反噬。那样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液体很可能是自己的泪水。不要再犹豫了,让我们一起保护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8)

  风吹过草原现牛羊,雄鹰在天空翱翔,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

  盛夏刚过,暖暖的秋风拂过脸面。手捧着金色封面的《沙乡年鉴》,一页一页地翻着,那翻书的声音巧妙地和风声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可是手中的书却是凉凉的.,书中的内容让人有些凉意。

  这本书讲述的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先生在美国的沙乡、田野的所见所闻——人类与自然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转变过程。

  他在上面写道:“我对于狩猎有一种天生的狂热。我有三个儿子,他们小的时候整天和我的鸟玩儿,有时拿着木枪在空地上来回奔跑。可是当他们长大后,山中可能不会再有鹿的声音;夜幕降临的沼泽地里,也许再也不会有野鸭和水鸭的嘎嘎声;晨曦中,也许再也不会有风吹过鸟儿翅膀的声音。当黄昏的微风

  拂过古老的北美白杨树林,当银灰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河流上,温柔地笼罩在宽广的棕色沙洲时,假如没有大雁的音乐伴奏,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而这一切环境的改变,都源于人类的无知与自私。

  比如说为了保护大型食草动物,去消灭狼和狮子,结果,鹿和赤鹿大量增加,几乎将草地全部啃光。比如说为鼓励猎人猎杀动物,修建了许多道路,野地因此不断被道路分割。作者感慨到:“如果我们永远无法做到与土地的完美协调,那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是啊,我们原本应当与自然完美结合的。

  事实上,甚至连原始文明也与野生动物有关:水牛不仅为住在平原上的古印第安人提供了食物,也对他们的建筑、服饰、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过去是这样,现代依然如此。

  但是,人类因为对大自然的了解不足,从而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在《海洋》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因为鱼翅好吃,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人大量地捕杀鲨鱼,甚至有些人捕了鲨鱼之后,只将它的鱼鳍割下来,将没有鱼鳍的鲨鱼重新扔回大海,让其自生自灭。就这样,一只误入人们布下的“死亡陷阱”的鲨鱼,它付出的代价不但是死亡,更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因为没有鳍,它不能动弹,被人类“残废”后鲜血融入海水中,而其它的动物在它身上啄食。人类啊,为什么不去体会一下一个生物坐以待毙的感觉!海洋生物会越来越少,珍稀动物濒临绝迹。

  有些人请客吃饭时,点了不下几千块钱的饭菜,可实际上只吃了十分之一也不到。事后为了显得大方,不打包,将食物全倒进垃圾桶。据统计,每年剩

  下的饭菜足以给两亿人吃上一年,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在柬埔寨,每天都会有许多小朋友出来讨糖吃,见到旅客,就跑过来问:“姐姐,有没有糖果?”

  有些家庭、小孩一年四季不是开暖气就是用冷气;有时用起餐巾纸来就象天天吃饭一样平常,动不动就抽几张抹抹嘴、擦擦鼻;洗头时让水哗哗地流过;一边刷牙一边让水流淌着;开完会随手就将喝了一两口的“农夫山泉”扔进了垃圾桶……砍树不用一分钟吧?抽出一张纸,更无需一秒钟吧?水似乎是多得不得了的吧?而事实是水的流失已加快了全球的沙漠化。森林的生长周期是多么的漫长。

  种.种事例说明,人类离不开自然,可却不爱惜它。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事,造成的结果却是我们的未来不再有鸟语花香,不再有风景如画。曾经,大自然养育了我们,如今,依然带给我们快乐与富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地球当做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呵护她身上每一寸土地呢?如果,我们可以时刻想着节水省电节约能源,时刻想着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是否可以期待地球早日脱掉“枯黄的外衣”,重披绿色的盛装呢?“保护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来吧,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一起营造我们美丽的家园吧。因为——我们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9)

  当动物们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时,一只魔爪正伸向它们,当白云正享受蓝天时,黑色的“杀手”近在其眼前,当大自然正悠闲地睡着,做着美梦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梦断人间。

  人类------这一切恐怖的制造者,正在摧残着自然界的一切,他们击碎的是大自然的梦,也是自己的梦。

  当那只怀着小羊的藏羚羊母亲沉重的跪下时,那支枪仍会射击,流出的是血,失去的是心;当母牛仰天长鸣时,鞭子仍在继续,击溃的是肉体,也是一颗欲望之心……

  美梦已断送人间,而恶梦仍在继续。

  为了研究出为什么唱歌,人类杀死了2000多只小鸟,“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儿的梦也断在人间。

  人类是大自然的,但大自然不是人类的。人,应该是最理智的动物,而现在,人,是最可怕的动物。

  不仅仅是动物的梦在破灭,资源也在被人类无情地摧毁。

  本来就不算充足的水资源正在大幅度地减少,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水越来越少,当一种可再生资源在不断减少时,不知道留给人们的会是多大的创伤。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它的消失留给人类的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它警告着所有的人。

  它的美丽无可比拟,碧波荡漾,林木茁壮,胡杨曾是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保卫着罗布泊,给罗布泊增添一份生气,一丝魅力,野鸭三五成群在水中嬉戏。

  可是,当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肆意“改变”和“吸食”罗布泊,在罗布泊上大举破坏时,罗布泊,成了流干了眼泪的戈壁。

  黄沙满天,飞沙走石,“大荒孤烟直”的悲凉毫无掩饰地暴露在所有人眼里,胡杨几乎全部消失,留下的也只是歪斜的老弱残兵,罗布泊的上空,一只鸟也没有,显得阴森恐怖,格外沉寂------这,就是现在的罗布泊。

  自然界中一切的一切都被人类无情剥削。

  如果我是最后一只蓝鲸,我会用泪水撕裂痛苦的记忆;如果我是最后一个湖泊,我会用身躯淹没人类的罪记,如果我是最后一滴水;我会用行动抨击人类的梦;如果我是最后一个人,我会为失去的东西叹息……

  当人们真正提高警惕,自然界将重新定义;当人们保护自然,恶梦永远成为过去;当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一切都会美妙至极。

  我们不为自己挖掘坟墓;我们不让一切梦断人间。

  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不要让我们也梦断人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篇10)

  大自然是伟大的,生态是复杂的,生命是奥妙的,而我们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是丰富多彩,物象万千的。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步的结果。天生的动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绒衫;一看到动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

  珍惜动物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一些虽很常见,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同样应该爱护。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植物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真是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还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野生濒危动物。

  大自然是我们可靠的朋友,它们无时无刻陪伴着我们。人类和大自然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和谐的自然界。我相信信息+创造=21世纪。

推荐访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共生 心得体会 人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