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文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体会范本六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19: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体会范本六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体会范本六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6篇

第一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浙江日报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绍兴市委政法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编辑 江于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绍兴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在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市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赋予“枫桥经验”新内涵,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坚持党的领导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总要求。我们要以“五星达标、3A争创”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全面领导,以基层党建全域提升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提升。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薄弱村党组织整转、“堡垒指数”星级管理、机关“挂联”基层组织等一系列治理制度,引领全体党员凝心聚力,奋发向上,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组织和作风保障。  由群防群治向共建共治共享升级。新时代,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健全村级议事决策机制,通过村(居)民议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民情恳谈日等形式与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民主协商活动;
落实村规民约乡镇(街道)备案制度,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自治自管作用,加强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由单一调解向多元化解升级。坚持传统方法和现代方式、基层组织和多元力量“两个并重”,建立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确保大事小事化解在基层。实行行政、司法、人民、专业调解“多调合一”,在基层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推动线下调解向线上调解拓展,建设开放式、智能化调解系统。建立矛盾中立评估机制,让第三方力量评判重大矛盾纠纷,更加客观公正地解决矛盾。推动法律专业力量下沉,完善“一村一律师”制度,探索“一村一警察”制度。  由条块分割管理向“四个平台”治理升级。当前,要坚持“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理念,以全省领先、有效运行为目标,按照建构“集成化”、工作“标准化”、运行“智慧化”原则,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县乡之间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系重整。推进全科网格建设,进一步充实全科网格员力量,开展标准化治理,提供人性化服务,进行精准化考核。  由传统手段向智慧方式升级。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传统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立多元信息采集系统,充分运用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全面采集人、事、物、组织等基础数据和动态轨迹,建设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逐步建成全面覆盖、灵敏高效的社会动态感知体系。打造信息化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平台,在数学建模、预测分析等方面大胆尝试,关联发掘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隐患,及时有效预测预警预防各类社会风险。建立常设性的指挥中心,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横向集成+纵向到底”的指挥处置体系,实现全市社会面情况“一口子”归集、形势“一揽子”研判、指令“一条线”下达,力促社会治理更加集约、高效。  由注重他律向激发自律升级。按照党的十九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求,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体系完备、机制健全、运转有序的公民信用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公民自律,夯实基层法治基础,实现基层治理真正有序。制定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领域的信用信息采集标准,集成建设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个人信用实行评分制管理,探索公民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使守信者“处处守信,事事方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评分1234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900号

第二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

【工商推进四化建设的经验交流】推进社会治理四化


  党的十七x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近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x精神,根据工商系统的特殊情况,下发了。当前在工商系统推进“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工商部门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需要;
是适应政府“大部制”改革和工商局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
是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
是全面履行职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是改变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的需要;
是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需要。
  目前,在工商系统推进“四化”建设虽然有许多有利因素,主、客观条件也已具备,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首先,是观念上的障碍。工商部门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做法,这些习惯性的做法,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我们有些人还把它当成宝贝,加以弘扬,如随意扣留当事人的财物、行政处罚案件先执行后下处罚决定、收费凭感觉等。“四化”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不断克服一些不良的惯性做法,不断破除墨守陈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其次,是经费体制上的障碍。目前工商系统的财务收支虽然是“两条线”,但市、县两级工商局仍然存在“收费”养人,“罚款”养人的现状,因此在工商系统难免会出现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收费上,甚至因此还会出台一些与“四化”建设要求不一致、非“理性”的措施。第三,队伍素质跟不上“四化”发展的要求。历史上工商局出现过许多“收费能手”,但“执法能手”、“办案能手”、“监管能手”不多。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对工商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尤其需要法律、计算机、食品检测、会计、外语等各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这些专业性人才,工商系统现有的队伍中十分缺乏,只有通过公开招考的办法才能解决。但由于公务员编制有限,只有等到现有公务员空出编制后,才会有指标招考,这确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四,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的障碍。多年来,工商系统的行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四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要加速改变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的速度,扎实有效地推进精细化管理。国家工商总局对“四化”建设的内容有一个指导性意见,其内容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但笔者认为基层工商系统应突出抓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市场监管与消费维权等重点。
  1.行政许可方面。
  一是要依法登记,重点把握好需要前置审批的事项,特别是一些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事项,尤其要注意,要严格按照的规定办理。二是严格登记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登记注册事项,不得随意增减程序,登记流程和注意事项要向社会公布,不能搞暗箱操作,要实行“阳光”作业。三是进一步完善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规范分层和分类标准,完善登记制度和管理行为,明确县级局与工商所的登记权限和范围。四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重点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和综合治理的无照经营查处、规范工作机制。
  2.行政处罚方面。
  一是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严格按照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二是严格按程序实施行政处罚,从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听证、执行、回访等都要有严格程序和工作流程,特别要将案件调查、案件审查决定、执行三分离。办案机构(人员)只负责案件调查,不能与当事人商定处罚意见。审查决定机构(人员)不直接参与案件的调查,只负责案件审查和处罚决定,大案、要案实行集体研究决定。执行机构(人员)负责案件的执行和落实,这样就有可能从制度上预防自由裁量权滥用和腐x的产生。三是完善行政处罚过错赔偿和个人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预防过错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不被侵犯。四是要规范行政处罚文书格式,工商系统实施行政处罚的文书要按照和的要求设置制作。
  3.行政收费方面。
  一是依法征收,要按照法定的项目和标准征收,没有法定的依据不能征收,严禁搭车收费。二是要推行“阳光收费”,重点规范定费、缴费、公示、减免等事项的操作规程,,已对定费、缴费、公示、减免作了明确规定,操作性很强,关键是工商所要抓落实。
  4.市场监管与消费维权方面。
  一是要履行法定的职责,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要切实履行,不仅要全面,而且要及时,不能含糊,不能拖延,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失职。二是建立健全食品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制度和机制,从商品上市、销售,不合格商品退市、信息公示等环节要有严格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和工作规程。三是进一步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要建立一支指挥灵敏、反应快速、处置恰当的12315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展示工商局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消费者的良好形象。
  “四化”建设的内容明确后,关键要采取措施推进“四化”建设的进程。笔者认为,一是要清理已有制度,要按照“四化”建设的要求进行完善;
二是要摒弃不良的习惯做法,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按“四化”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是加强领导,落实相关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是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有了要求,有了部署还不行,重点抓好落实,落实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三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四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五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

社会治理 平安浙江的建设做法与经验

社会治理 平安浙江建设的做法

万众瞩目的G20峰会不久前圆满落幕,作为全球安保级别最高的活动之一,“武林大妈”、“西湖红袖章”、网格员们为G20峰会保驾护航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力量。这只是浙江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平安中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老百姓的热情参与,加上政府的管理智慧,产生了社会治安防控浙江模式的“化学反应”。

  群防群治:连通社会公共治理的“最后一纳米”

  说起杭州,人们多会想起美景,但它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旧称“武林”。G20峰会于今年9月在杭州举行。期间,面对复杂多样的安全形势,如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成为杭州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杭州市平安巡防的志愿者,古道热肠的“武林大妈”也因此应运而生。

  杭州市下城区政法委综治办主任冯琼梅是“武林大妈”志愿服务团的创办人之一。下城区武林街道借鉴北京“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经验做法,在今年3月推出了“武林大妈”。“他们集多种身份于一体,不仅是平安宣传员和文明劝导员,还是情报信息员、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安全员。”

  琐碎,是对“武林大妈”工作内容的恰当形容;
安防检查,也是他们的具体工作之一。“武林大妈”罗睿绮就曾及时发现、排查了一处安全隐患。武林街道有一位喜欢捡垃圾的老奶奶,在家里和公共区域堆满了各种废品。邻居担心有火灾安全隐患,不停投诉,调解未果。“我知道后,多次找她做思想工作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人终于同意搬走垃圾。随后,我们六七个武林大妈用三轮车运了5趟,才把垃圾清理干净。” 罗睿绮回忆。这一琐碎小事,看似无关轻重,实则弥补了社会治安中的“漏洞”。

  “当前社会治理难点之一,就是在加强由技防、物防、人防、心防组成的立体化全覆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础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去服务群众。”在冯琼梅看来,“‘武林大妈’连接着社会安全系统、管理系统的神经末梢,能防患于未然,连通着社会公共治理的‘最后一纳米’”。在成立以来的6个月时间里,“武林大妈”累计出动平安巡防及文明劝导2万余人次,参与排查人口信息8000余户,上报隐患及不安全因素65起,参与纠纷调解133起。

  而“武林大妈”只是浙江群防群治组织中的一支。目前,浙江全省共建立专职巡防队伍9955支、13.9万人,平安志愿者队伍3.5万余支、230万人,发展注册平安浙江APP用户360万多个。除“武林大妈”外,还有“乌镇管家”“西湖红袖章”“小青荷”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平安志愿者队伍。他们在人群中共同构建了一张社会“平安网”。

  网格化管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会治理工作也不应全靠群众自发的努力,网格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计生、党建、劳动监察、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在基层建立了分门别类、功能各异的办事部门,这给基层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分散,重复工作繁多,工作效率被程序所拖累,落实安全工作有时也响应缓慢。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整合基层重叠交叉的各类网格和力量资源,变“七网八网”为“一张网格”,使网格成为村(社区)向下延伸一级的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

  “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网格为责任单位。”2011年,镇海区开始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至今,全区共有4200余名网格员,700余支各类服务团队为村(居)民提供零距离精细化服务。

  作为网格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将网格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据介绍,他们的工作首先要做到“三知三清六掌握”,即知户情、知格情、知民情,清楚辖区内重点人员、社会组织、公共设施,掌握辖区内基础信息、问题隐患、矛盾纠纷、从业就业、违法犯罪和较大事件。做到这点,并非浪费行政资源,做无用功。

  王芳是位网格长,有一天她接到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网格员沈君着急的声音。“不好啦,王阿婆糖尿病犯了,晕倒后磕掉牙齿,还流好多血。我已经打了120,现在正在送她去医院的路上。我不知道她子女的电话号码,你赶紧联系下他们,告知下情况。”多亏平日里“三知三清六掌握”的工作要求,王芳很快找到了王阿婆家人的联系方式,及时通知她的家人,并叮嘱其带好相应证件。同时,在现场的网格员陪同已神志不清的王阿婆快速转院,进行急救。事后,王阿婆转危为安,其家人也向王芳表示了感激,“要不是你们的及时反映,这次我们真不敢想后果是啥样。”

  类似于此次的事例,在“一张网格”铺开后,不胜枚举。网格员们不仅将服务送上家门,还及早发现社会、治安风险,防患于未然。由于新的网格化举措着重于将问题放在一线处置,今年上半年,镇海全区各网格还调解矛盾纠纷3835起,调处成功率为99.7%;
全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6.2%,路面“两抢”等可防性案件下降18.2 %,信访总量下降20.9%。

  如此,通过网格化管理,党政干部、基层管理人员一改过去等问题上门的工作陈规,积极走近群众,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变被动型管理为主动型服务,提高了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预警能力。

  信息化:延伸社会治理触角至基层“最末梢”

  如果说“武林大妈”和网格员做的是线下社会治理工作,那么,在桐乡,线上社会治理工作同样热火朝天。

  近年来,浙江省桐乡市以互联网智慧强市创建为依托,整合信息平台资源,让社会治理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桐乡已建成横向打通市级部门、基层站所信息渠道,纵向贯通市、镇、村、网格四个层面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事件及时流转、处理。这种社会治理信息化并非单纯的公务员上网,在桐乡社会治理体系中,“网上”就是社会治理综合指挥系统,而“网下”就是指活跃在基层的每一个网格员。只有通过网格员的日常走访发现问题,社会治理信息化的大网才有不竭的生命力。也只有把这两张网统筹高效运行起来,信息化运用于社会治理,才能事半功倍。

  目前,桐乡市已构建覆盖50个市级职能部门、14个镇(街道、区)、209个村(社区)、1123个网格的全方位基础网络系统,开通使用PC终端632个,平安通移动终端272个,真正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最末梢。

  一天,桐乡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的信息员发现基层网格员上传的一条涉嫌扰民的情况:某房地产公司在未办理环保手续的情况下进行夜间施工。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到了涉事双方,但调解未果。随后,这一情况被反馈给了桐乡市指挥中心。隔日,桐乡市环保局和市行政执法局就对此事进行办理,责令该公司在取得环保审批之前不得施工,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日之间,扰民情况得以遏制,这种速度是以往难以做到的。桐乡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没。正是由于综合指挥中心将基层综治网络与各行政部门网络相连接,将互联网即时即答的速度赋予了行政部门,解民之所急。

通过该指挥体系,把资源进行汇聚共享,实现政府资源使用最优化。

社会治理 平安浙江的建设经验

“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平安浙江”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10年一以贯之的落实与坚持,如今,已成为浙江醒目的名片、美丽的风景,平安中国的先行样本。是什么原因让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安工作步入良性轨道?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平安是政府必须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深刻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浙江省是如何领会并实践这一理念的呢?

浙江审时度势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构想,明确“六个确保”的具体目标,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平安浙江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期盼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2年来,连续几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个口号喊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平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规格推进下,12年的平安浙江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做到了“六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大平安”理念,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谋划,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来推进,把工作内容覆盖到打击、防范、管控、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全面的平安提升全面小康水平。

二是始终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落实安民富民政治责任,健全党政统一领导、平安办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特别是省委主要领导每年都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导落实。

三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做到少出事、不出大事。

四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确保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五是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固本强基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努力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是始终坚持考核引领,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考核方法手段、健全民意调查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做到“以结果论英雄、用实绩来说话”、“平安不平安,百姓说了算”。

公安机关履职担当 充分发挥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是平安浙江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排头兵。那么浙江公安在平安建设中是如何履职担当的呢?这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公安机关恪尽职守、奋勇拼搏,为平安浙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以占全国2.7%的警力,侦破了全国10%左右的刑事案件,抓获了全国9%左右的犯罪嫌疑人和6%左右的逃犯。全省民警的人均办案数、破案数是全国平均数的2.5倍多,均居全国第一,破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3个百分点。全省命案从2004年的峰值1400余起下降到去年479起,“两抢”案件从2004年的42165起下降到去年6878起,入室盗窃案件从2004年的17.5万余起下降到去年14.9万余起,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的主要指标连续11年下降。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也让公安机关收获了人民群众的“点赞”,广大群众对全省公安机关的满意率从2004年的92.4%上升到去年的96.73%。

平安建设为浙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重点做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抓大不放小,既破大案又管小案。浙江处在改革开放前沿,违法犯罪的先发性特征明显,往往是其他省市没有的犯罪类型我们这里首先有,别人还不突出的犯罪问题我们这里已经显现。我们紧紧围绕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治安因素,始终把打击锋芒对准杀人、爆炸、恐怖、涉黑涉恶等严重暴力犯罪,建立健全科学指挥、合成作战、现场必勘、专业研判、分类侦查、准确办案的打击犯罪新机制,完善打击犯罪组织架构,实行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命案和“五类”恶性案件破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去年分别达到99.79%和94.62%,全省八类严重刑事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全国最低,恶势力犯罪始终在浙江难以生根立足。 

浙江经济发达,带来侵财型案件多发。虽大多案值不高,但对群众安全感影响大。我们积极打好信息战、科技战、合成战,加大对侵财型案件的打击力度。同时,树立“不追赃不算真正破案”理念,加大追赃挽损力度。特别是针对近年来通讯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大幅增多的情况,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建立全省打击整治通讯网络诈骗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和省、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实行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等单位合成办公,多部门同平台同步调开展工作,有效遏制此类犯罪高发势头。

近年来,浙江与其他省市一样,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我们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全力护航经济发展。去年全省开展打击整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等专项行动,侦破经济犯罪案件69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371名,挽回经济损失72.96亿元,分别同比上升2.97%、8.72%、37.82%。特别是在“猎狐2015”行动中,我省抓获外逃经济犯罪人员110名,取得了“综合绩效、抓获在册境外逃犯数、成功引渡逃犯数、抓获红色通报对象、发布红色通报数”等五个“全国第一”。 

第二是抓打不忘防,坚持防为主防为上。在平安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用老百姓的眼光、用案件受害者的心理来分析和看待每一起案件,更多地思考如何不让案件发生。这些年来,我们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花了很大心思和力气。具体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在技术防控方面,已形成城乡对接、覆盖面广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网络。全省有政府投资建设的视频探头31.8万个,社会建设的视频探头145万个,基本覆盖全省中心城镇主要街区、公共路口和重点部位,特别是全省5万余辆城乡公交车已全部安装视频监控。仅去年全省通过监控就抓获犯罪嫌疑人2.3万名、查获被盗抢车辆1969辆,协破刑事案件4.9万起,其中直接破获刑事案件1.2万起。 

二是在专业防控方面,我们全面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扁平指挥、快速反应的实战化指挥体系。对即发性刑事案件,我们实行指挥中心联勤指挥、多警种同步上案,特别是通过全面推进“1分钟、3分钟、7分钟”快速反应控制圈建设,将许多犯罪嫌疑人抓获在现场,也将不少案件破获在始发阶段。针对跨区域流窜作案、快进快出特征突出的情况,我们推进区域警务合作,2010年启动苏浙皖沪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之后又延伸到闽、湘等区域。 

三是在社会防控方面,我们深入推进“心防工程”建设,构建社会联防、群众自防、宣传助防的防控网,以群众互动参与、亲身体验等形式,教会群众如何自我防范。

四是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从源头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常态严管措施,严查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交通、火灾事故多发势头,在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人均保持8%至10%的高增长率情况下,持续保持了全省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逐年下降,连续7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交通事故。

第三是抓专不丢群,走人民治安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借助平安建设工作格局,统筹运用各种执政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凝聚共创平安整体合力。在平安建设中,我们健全社情舆情排查收集应用机制,参与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针对性落实预防控制措施,近年来全省群体性事件起数和参与人数稳中有降。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省派出所全部建立调解室,有的地方还通过“老娘舅”、“和事佬”、“律师进社区”等载体,提高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实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挥法治定分止争、德治自我教育、自治自我管理的作用,把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融入平安建设。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推动落实部门主体责任,促进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例如,全面推行110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了社会应急处置能力。目前全省已有700家应急联动单位,去年全省分流非警务警情135万起,占有效接警量的15%;
去年全省统一推出114全天候移车求助社会化服务热线,分流移车类报警30余万起,110有效接警同比下降20%以上,而移车速度提高80%。

积极构筑警民联手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铜墙铁壁。全面整合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和企业、物业保安以及治安积极分子、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通过市场运作、购买服务、举报奖励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搭建网络动员平台,严密治安防控网络。奥运、世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安保中,数十万平安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小治安”到“大平安”,你们的确自觉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加强机制和能力建设 提升维稳工作水平。平安建设的12年,是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12年,也是平安建设不断深化的12年。那么浙江省建立形成了什么样的长效机制呢? 

首先是深入实施情报主导警务战略,提升智慧警务效能。坚持实施情报主导警务战略,深入推进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最大限度汇集整合内部和社会信息资源。深化公安大情报体系建设,形成“情报主导、准确预警、精确打击、主动防控”的工作格局,目前每年运用信息突破或协破案件数约占破案总数的45%左右。同时,积极探索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推进管理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融合,带动实现警务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二是突出法治引领,提升公安机关依法履职能力。这些年来我们把法治公安建设作为平安浙江建设题中之义,全警种全建制全要素推进“又好又多又快”执法办案体系建设,激励民警“快办案”、引导民警“多办案”、促使民警“办好案”、保证民警“能办案”,实现质量、数量、效率三者有机统一。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打造法治公安建设升级版,全面推行执法办案、案件管理、物证管理“三位一体”机制建设,实现执法全流程、全要素、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探索建立轻微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实践适当集中刑事案件管辖权、实行相对集中办案模式,提高办案效率。持续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受立案分离和立案归口管理,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解决随意执法、滥用权力的问题。

第三是夯实基层基础,打牢平安创建根基。近几年,我们致力于为派出所减负松绑、提质增效,连续3年以一号文件出台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派出所和社区警务站(室)建设,促进派出所民警更多从事人口管理、矛盾排查化解、治安防控等基础性工作。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确保优质资源向实战一线汇聚。

聚焦G20峰会安保 建设更高品质平安浙江 

“平安浙江灵不灵,就看护航G20”。平安浙江建设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确保G20杭州峰会顺利召开,是今年平安浙江建设的“重头戏”,更是浙江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场大考。特别是G20杭州峰会,既是对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也是对12年来平安浙江建设的一次检验。

因此,浙江公安行不行,也就看护航G20。以“平安护航G20”大会战为牵引,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坚持“条条抓纵”、“块块抓总”、条块结合,压实责任、落实措施,协同作战,严密防范,坚决为G20杭州峰会保驾护航。同时,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的要求,以G20杭州峰会安保为镜,深入查找并补齐平安浙江建设短板,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目标,拉高标杆,提高标准,努力把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更高成色的平安产品和安全服务。

第六篇: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对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体会


党建品牌建设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之三

近年来,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坚持把党建品牌创建作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塑造队伍形象的重要载体,以“强素质争先锋促工作创佳绩”为突破口,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为抓手,强力打造“食药监管守护安康”党建品牌,主要做法是:
一、谋划力求高起点,三措并举抓推进。2015年我市发生千禧呈祥、华荣舆情等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权威形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形象迫在眉睫。局机关党委多次研究,确定了“创建引领党建、党建促进队建,队建推动业务”的工作思路和“三措并举”抓推进的工作措施。一是领导重视,组建机构专门抓。局机关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局机关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专门办事机构,为品牌创建高起点开局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精心谋划,绘制蓝图引领抓。结合系统实际,局机关党委及时制订《关于开展“食药监管守护安康”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方面对创建工作进行了明确,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突出特色,把握重点推进抓。以建设“忠诚、为民、公正、廉洁”食药监管队伍,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核心,重点突出“食药监管守护安康”品牌内涵,强化党员干部“我的工作我负责”的责任意识,“我的岗位我示范”的带头意识、“我的领域我领先”的先锋意识,实现了“监管高标准、队伍新形象”目标。



二、坚持力求强基础,强化制度抓教育。局机关党委把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实际工作中,对“三会”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规范。2016年底,局机关党委专门进行了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会议示范观摩活动,从形式上对“三会”进行了规范,解决了怎么开会的问题。二是注重内容。要求“三会”要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要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要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做到支委会会议有议题、党小组学习有主题、党员大会讨论有专题,解决了开会谈(学)什么的问题。三是注重落实。各党支部按照局机关党委制定的“三会一课”制度,结合“周五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实地党课教学等,同时落实检查、考勤,解决了会议制度不落实的问题。对“一课”做到领导带头:认真落实每月一课,主要领导带头进行理论辅导专题授课,带动全局上下提高学习自觉性,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提高服务群众宗旨意识。
三、运作力求高效率、创新载体抓学习。为引导广大党员主动学、深入学,我局不断创新学习载体。一是创新学习载体,开辟了“读书·学习”讲坛活动,讲坛活动每月上班的第一天开展,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二是邀请理论专家、学者为机关党员干部做讲座,通过讲座活动拓展了广大党员干部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三是坚持走出去,到高等院校专题开设政策理论、食药监管业务以及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组织党员干部到延安革命圣地、灵川江头洲村廉政教育基地、灌阳新圩酒海井红军阻击战革命遗址、XX市廉政教育基地进行再教育等。四是开辟党建“微课堂”,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及时为党员干部发送新的、正能量的学习内容。五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章党纪知识测试、“两学一做”以及食品药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活动向纵深推进。



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提升了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和业务能力,全市食药监管工作呈现出整体上档升位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被自治区食安委评为A等;
推选的张师海、莫淑玉两位基层工作者荣获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称号;
今年以来,我局先后6次在全区会议上作先进发言、3次承办全区现场会,真正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