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文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5篇

发布时间:2023-08-19 10:33: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战略和战略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日益变得重要,特别是在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在新时代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战略和战略措施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重点战略:

  1.宣传教育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其目标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既具有基本性、又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宣传教育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和目标,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其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2.引导教育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重视

  教育者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他们在认识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因此,引导教育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之一。

  3.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程建设

  学生是思政课程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之一。

  4.依托多种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可以利用多种手段,例如科技手段、媒体宣传等,更好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重点措施:

  1.在教学上注重细节与深度

  在教学时注重细节与深度,通过充分而有效的教育,让学生们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提高思想比较和分析能力,进而达到挖掘人生本质、拓展人生视野、塑造人生态度、促进人生进阶的目的。

  2.注重实践体验与场景模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实际,以场景模拟或实践体验来推进教育。在生活中,真实的环境和情感会更能引导学生们融入现实生活,增加他们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3.多元视野与立体宣传

  以多元视角传播信息和知识,在传统手段之外,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多媒体手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立体宣传,在学生多元的思维模式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4.加强资料搜集和翻译

  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资料的搜集与收纳是非常基础而重要的,同时进行的翻译也需要更多的力量来保障教育质量。因此,加强资料的搜集和翻译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之,在新时代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通过重点战略和战略措施的推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和有效,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篇二: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高中生意识形态的教育,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思想政治课肩负培根铸魂的重任,为了提升教育成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回应时代诉求,针对新时期高中生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到因时而变。本文分析了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及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对策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分析

  1.1全球化深入发展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使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其次,伴随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发展教育。先进的教育设备开拓了高中生的视野和思维,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后,全球化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理念的嬗变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贫乏单一、视野狭窄。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兼容利弊。西方发达国家借着文化交流,通过传媒、影视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各种手段,输入西方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试图用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等来西化我们。伴随文化传播和交流,东西文化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高中生思想更加的困惑与迷茫。加之,高中生易于接受新观念,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生价值观还未成熟,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使他们很容易片面的认为西方的东西就是“现代化的”、“科学的”,不加选择的予以接纳。导致高中生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取向不坚定,认识模糊,甚至产生怀疑。

  1.2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直面市场经济的带来意识形态的负面作用

  高中生思想敏锐,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免疫力”低。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难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高中生的意识形态出现物欲化、重物质轻精神,重自我轻集体,以我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及超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享受的享乐主义的趋势。如:校园出现的视奢侈的高消费为荣、攀比文化不断泛滥、甚至负债消费等现象。

  1.3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课题

  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崇尚自由、平等和个性化。在网络的世界里,高中生个性得到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崇尚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去获取、选择和传播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空间和渠道。

  网络在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首先,网络的虚拟特征,导致高中生人际关系疏远和道德法律观念淡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把他人当作符号,消解了人现实存在的本来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冷冰冰的数字代替,这导致了高中生正常的人际交往障碍。另外,网络的虚拟性客观上鼓励高中生对秩序的超越、逃避。因为虚拟化的身份,使得高中生不必考虑社会标准化的准则,易造成他们因无人干预而放纵自己,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其次,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带来高中生社会性认同模糊。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是和“意义”与“认同”相联系的。没有特定的文化认同和意义世界,就没有特定躯体的文化纽带1]。共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心理根基,而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以往的群体中建立的文化认同系统和意义结构。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目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仍未根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滞后,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2.1灵活多样的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收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的成分并结合时代进行改造;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来提升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以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层次性、整合性。但是传统教育方法中也有值得继承的优秀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根据新时代要求,提出改造传统强制性灌输的方法,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既要讲清道理,又要疏导思想困惑。如:在讲解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时候,单纯的讲我国各种制度优越性,学生意识形态上并不能很坚定的接受。教师在灌输理论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政抗击疫情中的中西方表现,抗议取得的成效,来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高这些优越性。灌输中融入贴合高中生生活的内容,与比较鉴别相结合,更容易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现在高中政治教学议题式教学方法大行其道,受到教师们的推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该高度关注现实生活,化解时代困惑,运用议题式教学方法设置科学的议题,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探索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对现实的合理性的图解和辩护,不仅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当“盾”,更要让其发挥“矛”的作用……2]。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的回避现实矛盾,给高中生塑造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当高中生面对现实生活检验时就会因为所学与现实相背而陷入迷茫,无法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他们所学无法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生活,就会产生各类“心理抗拒”或“意义障碍”,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连接外部世界,连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引导他们认清现实,明确社会发展方向,而议题式教学可以较好满足这一需求。

  约翰·杜威(JohnDevey)曾经提出了探究式讨论法,主张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活动教学法,主张通过设置活动课程不仅让学生从中获得形成良好品德载体的知识和经验,还让他们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拉思斯(L.Raths)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德育方法及柯尔伯格(L.Kohlberg)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特别贴近新时代学生心理特点,能较好的建设好意识形态这块阵地。

  [

  2.2关注受教育者需求,注重情感共鸣,提升思政课教育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启发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在人心上下工夫,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心理需求上,了解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和体验。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3]。要想塑造好高中生的灵魂,教师就要注意在施教过程中用真实的情感和诚恳的态度去感动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关怀的。教师充满真情的熏陶,让高中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学会关心理解他人,学会了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融一体,从而提升品德。教师应该去倾听、理解受教育者的心声,只有将受教育者看作是与自己有着精神相通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受教育者才有心理的安全与心理自由。才会信任教师,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思想的动变是受利益关系驱动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4]。在市场经济中成长的高中生,他们思想中追求功利性色彩更为突出,甚至认为“利”即“真理”,所以新时期完善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高中生切身利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这样一个思想多元、文化多端、观念多变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环境和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水平、认知结构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在集中统一教育的同时,要根据高中生情绪动态、利益诉求、思想动态和意愿表达实施分层教育,满足高中生不同的受教需求。对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离奇的,不守城规的思想,教育者应该报以宽容的态度。同受高中生倾心交流意见,帮助高中生形成利于他们完善和发展的思想,满足个体需要,而不是拿出所谓的真理,同化他们的思想,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2.3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网络已经成为高中生获取知识、沟通交流和收集信息的重要场所,成为高中生生活和心理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求采取新的应对方式。

  [[

  首先,优化网络内容,提高吸引力。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加强网络教育阵地的建设。教育者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高中生的特点,开发符合高中生思想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的教育软件,精心设计主流板块,用先进的思想、趣味性的文化、高雅的艺术教育等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占领网络。网络语言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将主流价值观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方式来传达,可为高中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极富感染力。如:人民日报里的视频,短小精致,充满正能量,特别符合新时代高中生的品味,是值得思想政治教学借鉴和引用的优质网络资源。其次,学校要推荐一些受高中生欢迎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网站内容,立体、互动的教育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深,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增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让学生在网上能随时获取丰富的具有先进性的教育资料4]。但是,也要防止因片面追求对高中生的吸引力,而降低网络的思想教育价值,应发挥网络教育在趣味中不断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最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接受知识不在局限于课堂,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有了极大的自主性、自由性和选择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强迫学生必须接受什么信息,而是什么信息吸引高中生,他们就会接受什么信息。网络信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对于判断力不够成熟、识别能力较弱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出现道德缺失、人际关系阻碍、责任感弱化等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引导、帮助和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能适应网络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具备娴熟的信息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网络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获取网上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网络问题能自觉地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把高中生培养成能够自治的网络人。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网络活动。如社会有争议性的时政热点开展网上辩论大赛,采取匿名方式,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意见,教师扮演引导角色,最终达到明辨是非、立场正确的目的。教师要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能做出正确[

  客观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科学认识和分析问题,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2.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巧妙设置隐性教育资源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也是在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任何人的思想都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育,不可能离开对环境的利用。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深入社会,是学生获取思想的重要接受源。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宜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单纯的理论灌输,应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的教育,通过他们亲力亲为在实践中培养品格。

  环境是人思想外化的试验场,在社会中的实践,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外化程度,而且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便于教育者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教育。教育者要擅于发挥各种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如:开展研学,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教育基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培养思想活跃的开放性人才。

  结论

  高中生渴望一种“自由”、“自我”、“放松”状态,所以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顺势教育。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熏陶结合起来,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意境,从而提高育人效果。如:校园生活的隐蔽性教育,学校的宿舍、图书馆等物质环境和学风、校风和学校的荣誉等文化环境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等都会对高中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选择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服务、社会服务等这些隐蔽性的方式,发挥校园生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美萍.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J].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第47页.

  [2]张小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第15页.

  [3]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M].人民出版社,1957:第103页.

  [5]任映红,陈金飞.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载体的运用[J].求索,2003,6:第188页.

篇三: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党的基础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把理论学习内容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和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全党全社会全民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创新改革,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和新的结果激励全党要以更加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全党自觉建设成为思想坚定、行动一致、组织有序、纪律严明、政治坚定、朝气蓬勃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重点,开展紧密团结、深入学习、严明纪律、坚定信念、积极实践等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

篇四: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当下大众学习、思考和实践的需求。

  一、面向学生的多元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讲解题海战术”的方式,针对少数学生进行灌输和强化,而依赖于记忆而非理解的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

  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考虑进来。针对学生的背景、兴趣、特点和学习方式等,开展实践性、启发性、问题意识强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人生体验和认知。

  二、注重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实践的理念尤为重要。基于实践的教育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实践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理解力,形成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输入,更是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的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需要进行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具备多样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立体性等特征。在教育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多元化的课程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比如小组讨论、课程演讲、思辨挑战等教学模式;实用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践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思想政治的实践;立体化教育追求以深度和广度整合不同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增进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五: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交流探索183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刘修容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美好生活”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人民对当下生活的新要求,也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新期待,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奋斗的新目标。高校是培养人和引导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思政建设更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探索美好生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同意识,才能更好地在高校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关键词:美好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精神。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7-0183-03???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7.09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这对高校育人和育才明确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时代性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关键奋斗目标。那么,美好生活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期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落实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指引?探讨二者的内在关联,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发展,是执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的关键环节。范有着指导和引领性作用的课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帮助大学生精准地意识到应该树立价值观,并且如何践行价值观。美好生活是针对当前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中人民主要矛盾转化得出的科学合理结论,也是对我国今后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导向性期许,其重心强调的是人民对眼前生活的感受和意识,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评判标准。由此可非常清楚地看到,美好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为精神形态,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能够实现合力发展,使美好生活理论可以渗(二)美好生活引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内化于学生群体之中。一、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是高度凝练的一种精神意识形态,具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提出了“美好生活”一词,“美好有科学性、丰富性、人民性等特点,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政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引领。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示要在高校大部分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科目,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更应该响应教育部新要求。从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所倡导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方针来看,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风向标,是教育教学改革(三)美好生活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向导。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是新时代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难看出,美好生活的内涵涉及方方面面,其有着科学内涵和丰富意义,主要强调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另一方面要具体内化到人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是统一的整体概念,既有精神意识方面的引领,也有物质条件的规划。宏观来讲,美好生活是我国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学科基础和前提,其内容主体不管是思想、道德、政治、科学、教育和伦理都跟美好生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识形态,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对大学生的理想定位、道德情感、奋进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生态自然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教学指引,从内容上驱使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奔向美好生活的愿景做出调整。(一)美好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共为精神形态二、美好生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规

  184交流探索(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美好生活理论传播渠道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学习我们国家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而且也肩负着实现党和国家新时代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为时代的智慧结晶和未来生活的理想愿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很好地承担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校园传播载体,从而深入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为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实现搭建一个真实的宣传学习平台。三、要求美好生活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作为我们国家最近的奋斗目标,作为一种最新的意识形态方针,对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新的指示,同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意识导向性的科目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期待。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在防控新冠疫情和防汛防台风的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同样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因此,美好生活需要理论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对自身现在和将来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待。二)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美好生活需要是人们对生活满足的一种状态,一种理想的生活憧憬,既有物质层面上的富有,又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我国长期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直追求的目标。新时代我国的发展需要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真实地了解民主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实现民主政治,从而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度,提高生活中的获得感。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民主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方略。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指引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好生活需要奋斗目标的实现更要强化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宪法、实体法及程序法的重大意义,并学会利用这些法理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要明白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加大学校法治教育的力度,优化我国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要素,让大学生和全国人民共享平安社会带来的幸福感,拥抱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成就感。四)深化公平正义教育美好生活需要奋斗目标的实现,伴随的是全国全民实现权利公平,社会风清气正带来的归属感。公平正义的落实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应严格履行应尽的义务。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公平正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医疗、保险、养老、教育等各个方面权利的公平,使学生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从根本上意识并做到利益的平均分配,相信正义带来的力量与和谐。(四、一)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提高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意识在美好生活需要阶段目标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了新要求。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围绕以人为本,所有愿景的实现都是为了人民。大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应该准确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要把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提高主体意识,主动把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规划与自己的个人生活相结合。学生应深切地体会到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内涵与自己的人生发展紧密相关。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维护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主体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尽自己所能,是为自身也是为国(家应尽的义务。二)夯实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涉及教育、工作、收入、保障、医疗、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注重多角度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课程,没有固定技能需要学生掌握。结合两者之间的内涵关系考量,美好生活映射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进行学科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取得专业性成果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生根发芽,慢慢到人生的枝繁叶茂。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夯实学科专业知识是今后实现其他理想的核心要素,筑牢专业学科(知识的防线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三)传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提炼出来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其丰富的内涵也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新时代美好

  生活需要理论倡导的有关人民、政治、教育、文化和生态各个方面的方针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作为教学的核心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部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抗疫精神”及“扶贫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例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现乡村振兴对于教育来说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全面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是关键环节之一,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敢于为乡村振兴献身和付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共同奋进。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慢慢引起质变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该在高校以不同的形式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的内涵。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要在全校展开党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处于信息化社会,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构建有益于高校思政建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思政教育气氛中,从而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五)转变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为达成美好生活铺垫基础。高校思政课本身是一门纯理论知识的学科,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其他科目会感觉相对枯燥。新时代背景之下,要把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教学方法。纯理论的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运用案例分析法、举例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对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选取案例和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故事性、实时性及吸引力,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而不能秉承传统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进行讲授。除此之外,加强思政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也是转变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美好生活需要理论涉及我国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联合高校的社团、学校周围的社会单位等,让学生将书上的知识带到实际运用中,深切体会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实现的可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沉淀和积累的阶段。美好生活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为二者实现合力发展提供了交流探索185基础,高校应该继续深入探索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使美好生活需要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落实的同时,也为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奋斗目标助力。参考文献[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黄英燕,陈宗章.“美好生活”的四个维度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4):12-17+105.[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宋芳明,余玉花.人民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8(02):44-49.[5]陈华洲,赵耀.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29-35.[6]邓远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基于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分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4):51-54.[7]肖文红.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策略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9,43(09):75-78.[8]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01):1-8.[9]孙祺.好生活的理解与建构[D].长春:吉林大学,2017.[10]张元铮.习近平美好生活观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11]王仁宏,曹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中国法学,2014(06):5-19.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科研项目(人文社科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SK202016)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刘修容(1993—),女,汉族,重庆奉节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

推荐访问:如何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变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