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文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通用4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5:22: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通用4篇)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4篇

【篇1】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怎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特制定本方案,特定于宜昌市举办“和美课堂”宜昌市首届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学习。

现具体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

(二)实施机构:和美经典教育科技中心 中基德研(北京)科学发展研究院

(三)学术支持:《中国教师》杂志社

二、活动特色

主题亮点一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国课赛经典课例再现,名师新课、经典课例面授、解读及报告分析。

主题亮点二 :新颖、清晰、明了的课程教学形式,“同课异构”通过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充分体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打开教学思路,彰显教育教学个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主题亮点三 :把握课堂动向,剖析课堂教学手段。现场评课、辩课、互动交流即时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手段。

主题亮点四 :明确细致的课程安排体系,对系列教学全方位展示,阅读课、习作课等名师专项课例。

主题亮点五 :携手经典课例,浸润和美课堂。充分展示名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创造个性品质得到和美发展的课堂手段。

三、活动时间

(一)数学名师 “同课异构”观摩会:5月22日-24日(22日全天报到)

(二)报到地点:报到及会议行程路线见具体报到通知

四、参会对象

小学数学教研员;
小学校长、副校长及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等。

五、专家名师简介(排名不分前后)

吴正宪 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数室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数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贲友林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年教师新秀”;

强震球 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江西教育》、《福建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

顾志能 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编写、培训专家组成员,曾获“浙江省特级教师”、“国家课程实验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曾获全国课赛一等奖;

周卫东 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执教示范、观摩课近300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近300篇。

【篇2】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部推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机构:不详

来源:生活教育

年:2010

卷:000

期:007

页码:P.94-94

页数:1

中图分类:G423.0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服务支撑体系;中国教育报;2010年;素质教育;总结经验;统筹规划

摘要:教育部日前出台《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求各地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规划,健全服务支撑体系,建立激动机制,强化条件保障,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国教育报,2010年06月22日)

【篇3】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合川区高阳小学 印仁德 电话:42723910 (小 学)

摘要:在一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任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东西,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怎么改革呢?我们认为,既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又必须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首先,端正思想,牢固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以育人为本,从整体上全方位进行教育思想改革。其次,精心改革,创建科学民的教学管理机制。即: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机制、相对标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管理网络,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最后,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管理的有效形式。开展以导向和激励为目的的检查,坚持广泛深入的调研;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实行轮流主持教研活动的做法,开展“案例分析”会、“理论专题大家谈”、“课改专题沙龙”、“名师录像课赏析”等,开展主题深度备课,开展“同课多轮”教学活动,开展名师评比活动等。我们相信,只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改革就一定能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小学 教学管理制度 改革 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已经逐步成为义务教育学校广大师生的共识。然而,在一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制度任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东西。其主要表现在:(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见分不见人;
(2)以“章”为本,重在规章制度上作文章,见章不见人,教师疲于应付,管理流于形式;
(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教学都要听领导的,听权威的,听负责中考、高考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些弊端不仅与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相背离,更与育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目标相背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矛盾更加突显,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呢?我们认为,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既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又必须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以实现在学校课程理念、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几年来,我们精心实践,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一、端正思想,牢固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理念决定管理。改革和创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厘清管理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育人为本,从整体上全方位进行教育思想改革。我们必须纠正“重智轻德”, 克服“片面发展”、“平均发展”的育人观,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原则,树立“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育人观。我们改革“升学第一”、“分数唯一”的质量观,树立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质量观。我们扭转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吸收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的错误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学生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观。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吸收和继承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中值得保留或借鉴的经验及方法,并通过“新”来保持和体现;
注意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倡导人文意识,让教师、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重视采纳他们的意见,赢得他们的配合、赞同。

二、精心改革,创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机制。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所有师生都要进行认真的探索和实践,更要求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我们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和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实行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竞争上岗制度,让有志于教改探索、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骨干,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建立领导与教师定期谈心的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二)建立相对标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化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我们科学制定全面、有序、实用的教学管理规章和考核评价办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管理的目的不是规范,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升素质,提高效益。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管理制度只能是相对标准化,更不能僵化;
管理制度的标准要简明扼要,把握关键,留出更多的空间让一线的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显示聪明才智,创造形成自己的的教学风格。例如:我们突出备课的“实用、有创意”,提出“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三到位”( 面向基础最差的学生备课,使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体现出教师特色的备课,使教师特长充分发挥到位;
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位)的要求,改“教案”为“教学指导方案”,其基本内容和要求为:
必须贯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改理念,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前者服从后者)两条线索,以引发、探讨、回答学生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的大体方向,准备一种或几种教学思路。我们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自己“为”与“不为”的关系,该“为”时引导得法,调控有方,合作投入;
该“不为”时大胆放手。这种相对标准化的常规管理实现了自由与规范的统一。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管理网络。我们强化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责,定期召开相关管理层次人员会议,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交流教学管理经验;
制定了“教学工作随机督查记载表”,各类管理人员开学第一天都要深入课堂听课,每月检查教师教学工作不少于两次,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反馈。在期中、期末还组织全体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互查,取长补短,矫正偏差。立体化的教学管理网络,使教师有效地理解并掌握了教学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四)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我们深刻反思传统考评制度,探索建立能够体现新课程精神,能够充分反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角色转换要求和新课程改革方向,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我们坚持“六个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成果与态度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及其家长评价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刺激相结合,相对稳定与定期修订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我们精心组织实施考评,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让考评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渐使教师从被动的学习、实践、反思走向内在需求的“自主发展”,从而引领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努力争当教育教学专家。

三、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管理的有效形式

(一)开展以导向和激励为目的的检查。我们明确规定并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在检查工作时务必尽量寻找教师的优点,多用纵向评价,肯定教师的点滴进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每次检查后都及时总结教师的经验,推广典型,让教师明确改进和提高的方向。

(二)坚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坚持随机调研。比如,我们每学期有针对性随机调研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科、班级,查找差距,正视问题,研究策略,从根本上消除教学管理的薄弱点。

坚持开展领导听课调研周活动。为引导全体教师都能主动站到课程改革的前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每学期都利用一至二周的时间,组织教研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走进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深入每一个教研组,了解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形成相关的总结及反馈意见。

(三)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1、创新教研活动管理方式。我们改变学习、教研由领导、教研组长“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行轮流主持学习、教研活动的做法,每位教师都能在学习、教研中成为主持者、主讲人,从原来的“旁听者”变成“主角”。我们一改过去的分配研究课题为招投标制度,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管理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们摒弃传统的以读文章、评课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展了“案例分析”会、“理论专题大家谈”、“课改专题沙龙”、组织了 “名师录像课赏析”,极大地提高了每周集中教研活动的效率。

2、突破原有教研模式,开展主题深度备课,引导形成“深度教研共同体”。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而又多维度解读,对学生进行前测,确定课堂教学主题。然后预设课堂流程,写出教学预案。教学完成后,全组成员深入反思,将教学收获条分缕析地归纳、总结,提炼出宝贵的闪光点,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开展“同课多轮”教学活动。为增大教研的辐射作用,我们提出“与教研员共上一堂课”——当“共备”课文确定后,每位教师与学校教研员同备一节课:先是教师自己备课并拟写好教学指导方案,然后各年级备课组整合教师们的教学设计,推选最能代表本组水平的教师与教研员共上一堂课,供全组教师观摩评议。

(四)开展名师评比活动,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我们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出台了《名师认定条例》,让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奋斗目标。利用教育论坛、教学比武、课题研究、论文评比等活动,催化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我们还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专业学术活动。

为了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名师”,我们特别设置了“优质课论证”制度,教师只要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了优质课标准,就可以主动申请上优质课,全校教师听课、评课,最后由“校优质课论证专家组”论证。凡通过优质课论证的,学校颁发证书,同时授予该教师做“师傅”的资格,承担上示范课的任务。

几年来,我们以科学理念为指导,统筹规划,精心改革,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由专家走向教师,学校的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行,结出的累累硕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我们相信,只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新一轮课程改革就一定能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篇4】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乡村是否存在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农村基础教育的“受益者”参与政策生成的程度如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决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截至目前,仍有10%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 9%的儿童没有学上, 11. 4%的少年没读初中,而他们绝大部分为农民的孩子。即便在已“普九”的地区,农村中小学上学难问题还依然严重。不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宿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危房,课桌、板凳、讲台破旧,教室阴暗,师资短缺且质量偏差,教学理念陈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因贫困而中途辍学。虽然自2003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一费制”后,上学难和辍学问题略有好转,但对于农村许多贫困家庭来说, 这仍是个沉重的负担,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徒有虚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引起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教育管理落后、教育目标错位,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农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想,都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到农民兄弟的内心,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必须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得到发展。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推进 通用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通用4篇)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