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文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3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08:22: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关于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加快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加快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加快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经济开发区、秦栏经济开发区等2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以铜城、汊涧、杨村等3个特色园区为支撑,以4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10个镇(街)工业集中区为基础的“两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各类园区建成区总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8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财政收入6亿多元,接近全市财政收入的50%。

  1、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市经济开发区于启动建设,已累计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多元,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仪表线缆、机械制造、光伏电子、医药食品、轻工纺织五大特色产业。入驻企业173家,120家建成投产,其中亿元企业20家。,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7亿元,入库税金1.6亿元。秦栏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现已开发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2亿元。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电子、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入园企业达151家,企业投资总额达30亿元。去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8亿元,实现税收4850万元。

  2、其它园区及集中区建设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编制了铜城、汊涧、杨村“三大特色园区”规划。目前铜城、汊涧、杨村三镇的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多元,建成区面积超过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60多家,其中180家建成投产。4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10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0多家。

  二、园区建设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与规划,举全市之力强力地推进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在谋划新一轮发展中就将园区建设放在着力推进的“三大工程”

  建设之首,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建设指挥部。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配套”的工作思路,举全市之力推进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据统计,全市各类园区

  建设的总投入16亿元。目前,正在着手编制园区扩容规划,并启动重点支柱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

  2、着力打造五大平台,全力营造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改善园区发展环境,提升园区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政策支撑平台、融资保障平台、供地保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优质服务平台,这“五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群效益。我市没有资源优势,没有省中心城市的辐射优势。因此在园区建设上立足市情,准确定位,注重在打造特色园区上做文章,在产业集群上谋发展。市经济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五大特色产业:一是以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天康集团、安徽电缆、蓝德集团为龙头的仪器仪表、线缆产业;二是以天马集团、金佩集团、信田机械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三是以安鸿数码科技、创普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四是以重啤集团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五是以天康集团为龙头的纳米钛锂电池产业。百亿产业的“锂电池城”工程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绿色照明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秦栏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光伏、光电产业。铜城镇工业园以机械制造业为主,汊涧镇工业园以食品加工业、物流业为主,杨村镇工业园以医药和医疗器械业为主。

  近年来,我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抓好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提升的同时,更致力于以扶持和培育拉动性强的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竞争力、辐射力和承接力的产业集群。我市已经形成了光电缆、电子元器件、机械模具、玩具服装、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六大传统产业集群和特种钢管、光伏产业、汽车零部件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去年,我市完成了太阳能光伏、电子元器件、机械(汽车零部件)、电缆仪表、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荣获全省产业集群优势县称号,秦栏、铜城、杨村3个镇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4、坚持以企招商为主,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在招商引资上,我市始终坚持以企招商为主,近年来,又将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招大引强上。,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协议利用市外资金94亿元,实际到位资

  金76亿元。先后引进了华龙集团、重啤集团、苏宁电器、abb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天长。

  三、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1、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各类园区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机制,坚持走“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路子。园区的日常工作中也要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考核、年终述职、末位淘汰”的管理机制。在分配制度上,管委会人员的工资待遇可根据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实际进展情况,探索制定与经济发展指标相挂钩的劳动工资待遇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对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园区行政管理人员要予以重奖和提拔。

  2、立足扩容升级,抓紧搞好二次规划。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承接转移,借鉴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重新编制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建议对市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国家级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并专划一块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园区的规划面积既要考虑到未来发展,又要考虑到切实可行。在工业集中区建设上要注重土地利用率和投资的产出率。在财政投入上,两家省级开发区应一视同仁。鉴于秦栏省级开发区企业用地指标缺口太大的实际情况,建议该镇土地置换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建设。

  3、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当园区内工业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时,生产型的服务企业如果不及时跟上,势必制约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入园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议加快物流、金融、商务、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能力。围绕千方百计降低入园企业成本这一主线,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着力打造包括区域性物流中心、资源配置中心、金融网点以及综合性市场在内的一批生产型服务业,努力把我市两家省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园区。考

  虑到园区企业能够留得住人才和员工,建议将娱乐活动场所建设摆上园区建设的议事日程。

  4、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入园企业的负担。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了

  40条优惠政策,其中不少政策适用于我市的两家省级开发区,特别是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省委、省政府明文规定,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尽快制定出具体的有关规费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对入园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相关规费,国家规定收取的按最低收费标准执行,省内规定的应予以取消。

  5、着力解决用地和融资问题,加快入园企业升级转型。一是土地置换指标优先用于园区建设。

  对拉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要优先供地。二是创新融资方式。借鉴河南省的经验,企业预购买的设备可以提前抵押,由城投公司作担保,企业第一次只需付全部设备价格的20%,其余进行按揭。同时建议在有条件的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成立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公司对现有资产进行打包抵押,缓解入园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民间筹资成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篇二:关于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关于优化我市开发园区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议

  宁波保税区管委会

  郁伟年

  开发开放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优厚的政策待遇,是一座城市抢占先机、决胜未来的主战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宁波各类开发园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全市20个重点开发区域以占全市3.8%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近一半的生产总值、近三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一半的进出口,引进了近七成的内外资,成为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近年来,相比国内和省内先进开发区,我市开发园区优势在弱化,差距在扩大,排名在后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发园区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政府如何引导其加快转型、再创辉煌,事关全市创新转型发展大局。这要求市政府在绩效考核层面上充分发挥考核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设计科学权威的考核指标,分类引导、差别对待,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开发园区干事创业热情,实现争先进位、跨越发展。

  一、优化开发园区考核指标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适应我市开发园区类型众多、功能各有侧重的现状。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开发园区26个。从级别看,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开发区,也有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的区域;从类型看,有海关特殊监管区、高新产业区、石化产业区,也有风景名胜区;从功能看,可分为综合功能型、科技创新型、开放功能型、生产功能型、文化旅游型。各类开发园区由于区位条件、要素禀赋、功能类型和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方向、要求和难度有明显差别,客观上需要一个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客观准确地真实反映各园区的工作绩效,同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有足够包容力的政策环境,促进园区间协同发展、错位发展。

  (二)有利于解决我市各类园区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同质竞争现象明显的问题。受行政区划不一致、管理主体不统一、管理运作封闭等因素影响,各开发园区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中各自为政,导致部分开发园区功能定位逐渐扭曲,宁波各开发园区之间、宁波与周边区域开发区之间特色不明显,功能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项目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竞争。在全市20个重点开发区域中,10家以电工电器为主导、14家以新装备为主导、10家以汽车及零部件主导,各县(市)区的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也呈现无序性,产业同质化竞争明显。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可有效避免各园区互相攀比、互相拆台、同质发展和恶性竞争,引导各园区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明确主攻方向,塑造独有的竞争优势,从而优化全市园区发展格局,提升全市发展的整体效能。

  (三)有利于调动我市各类园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我市被考核区域可分为县(市)区、开发区、功能区三类,对开发区、功能区的考核基本参照行政区,范围全、指标多(包括行政、社会等),并没有形成以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同时考核指标多偏重经济总量、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量化指标,对园区功能发挥、发展质量、产业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既不利于不同园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也不利于推进园区向更高层次升级发展。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模式对开发区尤其是功能区来说存在较大弊端,指标设置未能考虑区域发展实际。以保税区为例,区内没有居民、没有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指标没有意义;区域面积仅3.5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建设完毕,新建项目很少,“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意义不大,此外将保税区与其他数十甚至数百平方公里的新兴开发区放入同一平台进行绝对值及增速考核,也不合理。因此,继续通过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让各园区既能感受到压力,也能激发起动力;既能明确目标,更敢于大胆创新,从而避免相同的绩效考核体系造成的“好的一直好,差的一直差,好的差的都缺乏发展动力”的窘状。

  二、进一步优化完善开发园区考核指标体系的对策建议

  考核是抓工作落实的“利器”,要进一步完善开发园区的考核考评制度,针对不同园区细化设置针对性、导向性的考核指标,科学考核评价各园区的工作推进和发展绩效,激励各园区的开放开放活力,充分发挥开发区和功能区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优势,进一步增强功能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确立差异化考核原则,进一步完善开发园区考核考评制度。针对开发园区和县(市)区有别、开发区和功能区有别、开发园区之间有别的的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差异考核的原则,适当调整完善现有的目标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园区设置针对性、导向性的考核指标,在指标设定上不“一刀切”,在指标权重上体现差异,既松绑又加压,科学考核评价各园区的工作推进和发展绩效,引导各园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科学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进一步激发竞争发展、你追我赶的活力,构建全市园区竞相跨越新格局。

  二是科学划分发展类型,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之一是重要性原则,即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绩效考评指标。建议根据功能定位、产业导向和现实基础,科学划分园区类型,优化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首先,在指标设定上体现差异。因地制宜,科学设定各园区评价项目和评价内容,细化量化考核标准,既体现考评的指标重点,又立足实际探索特色指标。如保税区重点考核保税贸易、进口贸易、跨境电商及单位面积产出等内容,高新区侧重考核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东钱湖和溪口重点考核特色旅经济发展,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重点考临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等,使各园区集中精力和资源,培育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全市真正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其次,在指标权重上体现差异。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分配是对于各项指标重要性的权衡和评价,对同一指标,建议根据不同园区的发展重点和功能定位设计指标权重,方向是降低一般性指标权重,提升功能性指标权重,充分体现园区发展导向。如深圳高新区没有以考核一般开发区的经济数据作为园区的考核指标,而把每年招到的大学数、专利申请数、科技成果转化数、科技团队引进数等作为年度考

  核依据,确保高新区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人才汇聚地和创新成果高产田”。建议调整对我市功能区的考核指标权重,如保税区以提升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为导向,应增加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指标权重,降低外资利用、出口贸易、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权重;杭州湾新区以做大做强为导向,应增加体现发展规模与质量的指标权重;溪口、东钱湖度假区以旅游功能为导向,其考核体系中应突出旅游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三是淡化部分经济总量考核指标,突出发展质量考核指标。宁波比全国提前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我市一批开发园区则更早显现了新常态。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我市开发园区必须在保持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及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发展质量,成为高产田、优质田。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应该淡化部分总量指标,突出发展质量指标,引导开发园区专注于转型升级,在有限空间创造最大效益。目前,部分先进地区开始谋划重建政府考核体系,如上海及所属的浦东新区、静安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率先取消了GDP增长目标,更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等指标。建议对我市的保税区等特殊功能区,可考虑取消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考核,集中精力发展新兴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流量经济,更好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功能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完善考核方式和机制,促进考核公开透明。弱化综合排名,强化单项排名,体现开发园区发展的重点和成效。把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把政府考核与各界参与结合起来。考评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建、升级的重要依据,优先扩建和升级发展较好的开发区,扩大示范带动效应。适时公开考核过程和结果,接受社会、媒体及群众监督,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开、透明、公正。

篇三:关于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关于乡镇工业园区体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创办工业园区的热潮,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随着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制约因素。

  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及张家窝镇工业园区的发展,就乡镇工业园区的体制机制建设谈三点建议:

  1、增强园区的独立性。工业园区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地方的特区,“机制特活、政策特惠、服务特优”,特就特在园区的管理体制上。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事权集中、高度统一的园区管理体制,而这个新体制的核心有一点,就是只能由一个机构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避免政出多门,将园区事务管理交叉和分开。张家窝镇工业园从2001年建立,虽然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园区开发建设公司,两套班子一套人马,有招商部、工程部、企管部、财务部,但园区的运行始终没有独立,如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始终由城建部门主抓,与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实际情况相脱离,造成园区建设和招商活动中出现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园区所从事的基本上是竞争性的活动。在一个区域竞争和全球竞争都很激烈的环境中,商业活动的交易速度至关重要。因此优化和完善园区-1-

  管委会机构的建设,建立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在人员调配、财政投入、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赋于园区更大的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园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可以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要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建立既有利于调动园区积极性,强化园区管理权限,又有利于规范上级监督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2、园区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减少园区的责任范围。张家窝镇工业园区建立以后,一直是由政府单一投入,单一推动,单一管理,造成许多弊端。工业区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在园区发展的早期,由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不完备,只能由政府进行投资进行推动。现在,许多园区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或者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有必要对园区进行改革。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银行信贷、股权集资、土地出让金等,根据“集中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对园区内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建设和经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办法,举市场之力,实现投资多元化,加快工业园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过多的社会责任使园区的管理者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园区的开发并提供相关的专业化服务,应减少工业园的责任使工业园的管理者变得更加专业化、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并能更加适应快速多变的商业-2-

  环境。许多责任右以移交给政府部门或者由社会力量来解决。

  3、调整竞争格局。园区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项目进区,但目前许多园区都处于恶性竞争的环境下,这种情况非常有害。竞争不仅存在于国际、国内和区域之间,在同一城市内也存在。因为园区以政府为主导,为了政绩,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经常会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园区在同时争取相同的投资的情况。过度的竞争减小了经济规模,削弱园区的创新能力,人为降低土地以及其他设施的价格,浪费土地资源,并降低基础设施的质量。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办法是调整和限制园区的数量,另一个办法是在区、县地区域内进行园区的产业重组,将几个园区合并成一个。

  以上是结合自身工作中的感受,对园区体制机制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敬请参考。

  -3-

推荐访问:关于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园区 管理体制 机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