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文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教师(3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0:00: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教师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领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壮大,办学环境逐步改善,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但随之而来的专业课师资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教科研能力不强,这些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上水平、上台阶的主要瓶颈。笔者以商丘市为例,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建设性发展对策,以期对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专业课教师缺乏,教学任务繁重

  专业课教师缺乏是目前中职学校突出的共性问题,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招聘无编制、无来源、无渠道。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中职学校教师编制并没有增加。在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赶不上专业设置的变化,学校只得自筹资金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或从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但这些外聘人员因编制不能落实,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招得来却留不住。在专业课教师招聘来源方面: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滞后,使中职专业课师资来源后劲不足。据了解,我省没有专门的职教师资定向委培院校和基地,中职学校只能从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或企业师傅中选拔优秀人才,但由于受学历、教师资格、职称等条件限制,加上学校待遇相对低,人才都纷纷进了企业,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在招聘渠道方面:对于专业课教师的招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招聘准入制度,中职学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缺乏公开招聘的有效平台,唯一的特岗教师招聘也没有职业学校的招聘计划,学校只得自行深入高校或企业进行招聘,由于无编制、工资福利要由学校自行解决,造成专业课教师招聘成本增加,学校负担加重。

  2.专业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发展需要

  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课教师构成来源等方面。在年龄结构方面:中职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年龄段过于集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以商丘市为例,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40岁以上的占50%,30至40岁之间的占40%,30岁以下的仅占10%且多为外聘兼职教师,这种年龄结构不利于专业课教师的管理及职务的晋升,更易形成某一年龄段教师断层的局面。在学历结构方面:8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第一学历”为专科,本科学历多为参加工作后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尽管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师学历提出了硬性要求,教师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比例依旧很低,这种局面主要由于早期入编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多以专科学历为主,而近些年学校招聘教师困难,中职学校不得不放宽学历条件。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而且学校之

  间不平衡。以商丘市为例,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高级职称仅占全部教师的20%,且市直学校多于县区学校,主要是受编制、岗位职数和教师自身条件限制。在专业课教师构成来源方面: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较少,转岗教师较多,存在一定比例的外聘兼职教师。以商丘市为例,全市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普通师范,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师资仅占10%,所教专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或不相关的转岗老师占50%,外聘兼职教师约占17%,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外聘教师实践能力明显强于普通师范毕业生和转岗教师,其中占一半比例的转岗教师均为“半路出家”,有理论无实践,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这种专业课师资结构,难以适应中职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转变的需要。

  3.“双师型”教师缺乏,教科研能力不强

  “双师型”教师,通常指教师除持有“教师资格证”外还应持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证”或“职业资格证”等,要求专业课教师既具有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这是中职学校专业课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50%,然而统计显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约占30%。

  “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因为招聘教师大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有理论无实践,虽具备教师资格却无专业技能证,而从企业招聘的专业教师,有专业技能证却无教师资格证,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对专业课

  教师参与教科研实验情况的调查显示,85%的教师从未参加过课题实验,40%的教师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题实验,18%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不是一般教师所能从事的研究,与自己无关,这种专业课教师难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更不能由实践上升为理论,与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二、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建设一支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多种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课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教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

  1.增加专业课教师编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教师准入制度

  专业课师资缺乏、结构不合理,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及时增加专业课教师编制、畅通专业课教师招聘来源和渠道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专业课师资缺乏的问题。为此,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应对中职学校展开调查,对教师重新核编,根据专业和人数确定合理的专业课教师编制,在特岗教师招聘计划中增设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编制计划。根据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变化快的特点,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预留部分动态编制专门聘请急缺专业课教师,形成动态的专业课

  教师编制管理模式,确保招聘专业课教师在学校与在企业的工资待遇大体相当。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教师准入制度,确保专业课教师招聘来源畅通、渠道正规。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结合中职学校专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专业课教师招录平台,严格制定专业课教师招录方案,严明专业课教师招聘的年龄、专业、学历、职称,招聘对象应以职教师资类为主,面向企业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严肃招录程序和纪律,杜绝招录中的不正之风,真正招录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发展需求的人才。再次,建立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的长效激励机制,为中职学校外聘教师提供政策、资金和法律保障,使外聘人员对专业课师资队伍形成有益补充,确保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及时更新、结构合理。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按照局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工作要求,为准确了解、掌握全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查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对策及时整改,10月以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我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其间,我们共走访了3所学校(其中农村学校1所),召集专题研讨会2次,收回网络问卷近__份(其中教师卷2608份,家长卷__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队伍概况

  截止2019年10月,我县共有公办在职教职工__人,其中,学前教育__人,小学5__人,初中__,九义校__人,高完中__人,职高__人,训练学校__人,特教__人,教育局机关及直属单位__人。全县离退休教职工__人,特岗教师__人。

  (二)学历达标情况: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121人,占同类教师的13.28%,本科及以上902人,占同类教师的99.01%;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1448人,占同类教师的85.48%;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1761人,占同类教师的94.81%。全县各学段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专业技术职称比例情况:小学段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分别为1414人和280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1.31%和10.16%;初中段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分别为805人和414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7.52%和24.44%;高中段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分别为411人和286人,占高中段教师总数的45.12%和31.39%。全县义务教育段高级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5.60%,比例较低。

  (四)年龄结构情况:全县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教师分别为760人、1591人、1469人和1596人,各占全县专任教师的14.18%、29.68%、27.4%和29.77%。全县年轻教师偏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偏于老化。

  (五)学科分布情况:全县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音体美学科的教师分别为1422人、1331人、583人和664人,分别占全县专任教师的26.52%、24.83%、10.87%和12.39%。英语及音体美

  专业教师比较欠缺。

  (六)城乡分布情况:城镇教师__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29.5%;农村教师__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__%(其中,非乡镇所在地__6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__%)。绝大部分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教育局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管理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变。但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涉及面广,我县教师队伍仍存在系列问题,除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外,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不高。一是部分教师的责任意识不高、奉献意识不足,没有将全部精力用于工作上,如赵镇地区义务教育段、特别是小学段公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等。二是部分教师、特别是“82—85顶岗代课”的质量意识、危机意识不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个别教师理想缺失、信仰淡泊,精神不振、状态不佳,工作无激情,这主要集中在部分农村乡镇学校和退居二线的行政干部。此外,极个别教师私心杂念较多,不守职操,师德失范时有发生,社会反应强烈等等。

  (二)教师队伍整体数量相对吃紧。一是国家规定的小学师生比1:19、初中1:13.5、高中1:12.5对教师配置影响较大,补充新教师的步伐跟不上教育发展要求。二是患有重大疾病者、女教师妊娠等不能胜任教学的,呈逐年增长态势,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教师结构性缺编,学校聘用临时教师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三是随着公办园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学校的开班,公办幼儿园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全县幼儿教师编制缺口达550人以上),新建学校急需补充教师。

  三是全县师资分布还不均衡。一是结构性超缺编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由于教师交流机制等原因,加之农村教师周转住房紧缺,我县还存在“城市教师下不去、农村教师上不来”的问题,导致赵镇地区学校超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总计141人,超编率8.05%,如栖贤学校超编达26人;与之相应,农村地区学校普遍缺编,总计缺226人,缺编率达5.4%,如淮口实小、淮口四小缺编均达25人以上。二是城乡教师在专业素质、学科结构等方面差异明显。2019年,全县农村学校所拥有的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仅为城镇学校的45%和58%。同时,农村学校音体美学科专业、专任教师不足。

  四是教师队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一是由于乡镇学校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较差,乡镇学校教师辞职情况逐年递增。二是我县教师待遇与成都及周边发达区市县有一定差距,通过参加其他地区公招和在职引进等方式离职的教师逐年增加。三是近年来新招教师多为外地人才,因异地恋爱、异地婚姻等家庭原因离职的教师也与日俱增。

  三、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主观的、人为的因素,即管理机制和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是奖励办法不科学。自2009年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以来,囿于“保稳定”等因素的制约,全县95%的学校在具体执行这一政策时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同时,对于县委、县政府设立的__万元专项奖励资金,也存在平均分配的问题,这些都导致在我县教师人均待遇远远高于__等教育质量先进县的情况下,没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相反,在一定程度中造成了负面影响,出现了“说的说、干的干,说的给干的提意见”等不良风气。

  二是队伍建设不深入。近一年来,我局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上,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由于时间短,还缺乏强硬的手段和系统的举措,加之个别学校在传达、执行时走样变形,对少部分教师的触动和影响还不够。个别教师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还很严重,工作责任心不高,怕吃苦、怕担当;个别教师对工作马马虎虎,一门心思追求物欲,只讲待遇、报酬,不讲奉献。例如,个别教师想方设法都要调动到县城,调到县城后又不思进取,而是沉溺于“干私活”。

  三是教师培训不到位。由于上述因素,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在教师培训工作上下真功夫、下狠功夫,导致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听几场报告、看几个课件、写几篇心得等形式,甚至异化为日常

  教研活动等,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没能有力地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的心态认识或教学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因素,缺乏主动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和准备。

  四、整改措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不断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努力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建议:

  (一)思想引领,提高干部教师思想素养

  一是从机关抓起,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要进一步强化强化机关执行力,着力解决机关人浮于事等问题;要严格机关干部职工的岗位管理,细化岗位绩效考核,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严格落实“网格管理”和机关干部“一人一校一班一生”活动,确保机关干部职工定期下学校、走基层,加强与师生的交流,及时指导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从校长抓起,端正学校干部思想认识。要进一步明确校(园)长“驻学校、进课堂、走家访”工作要求和考核,确保校(园)长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全县校(园)长要坚持工作日期间(含晚上)在校在岗,严格落实上课、听课等相关要求;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亲自抓好校本教研;要深入学生家庭和社区,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及时向家长、社区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

  理念,争取各界支持。

  三是从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抓起,净化教师队伍风气。要坚持将师德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严格执行《__县教师行为准则》,坚决杜绝义务段公职教师有偿补课等违规违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要积极引入并实施教师师德第三方测评,定期开展家长“评教”活动,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挂钩,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此外,对于退居二线的领导同志、从各级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干部和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等,县教育局要加强管理,安排适当的工作,不能搞特殊化。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一是分层次加快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要进一步支持教师通过自考、研修等方式提升学历层次,对完成学历提升的教师应及时按政策给予奖励。同时,坚定“学有良师”的奋斗目标,要注重分层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相关培训进修活动的效率:对于普通教师,要想方设法狠抓教学基本功,要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达标考试,以考促教;也要组织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各类课程改革,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研促学。对于骨干教师,要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突出“研修

  一体”和岗位练兵,层层构建省、市、县、校四级骨干教师发展梯队,全面改善我县教师人才结构。对于名优教师,在积极引进外地名优教师和高端教育人才的同时,要充分用好现有名师工作室等资源,着力加强本土名优教师的培养,不断壮大我县名优教师队伍。

  二是全方位加强干部管理,提升干部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行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杜绝庸、懒、散干部,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优化干部结构;要逐步扩大城乡学校干部交流的工作力度和范围,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学校干部到城区示范学校挂职锻炼或跟岗学习,积极选派__等名牌、示范学校特别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担任干部,充实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干部力量。

  三是多渠道拓展对外交流,提升教师教育水平。要进一步深化成都市第一教育联盟,加强双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合作和交流,确保每年选派适当数量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成华区上挂锻炼,组织相当数量的教师参与成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好成华支教教师等“种子力量”,不断革新我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利用我县高校教育资源,借助国内高端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干部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逐步提升我县师资培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拓展我县干部教师培训进修渠道。

  (三)改善待遇,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一是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评办法,统筹用好县委、县政府__万元专项资金和创先争优激励政策,确保“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深化学校分等定级绩效考核改革,强化教师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凝聚群众力量谋发展。要坚持以八类“十佳”教师评选活动等为载体,加大对优秀学校、干部、教师乃至教研组、年级组的表彰奖励力度,树立各类榜样和典型,传递教育正能量。

  二是畅通教师流动机制。要进一步用好“县管校聘”等教师人事管理政策,通过片区内流动、集团内交流等办法,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解决好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要通过“公招公选”等方式,为农村教师提供到城区学校、优质学校锻炼的机会;要注重正确的用人导向,将德才兼备的教师选拔到管理岗位,激发广大青年教师干事兴业的热情。同时,也要加大职称评聘等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确保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此外,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按照相关政策,将教师培训经费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解决我县教师职称结构偏低的问题;尽快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40余所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步伐,解决城乡教师交流的后顾之忧等等。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惩治腐败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机,这就要求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求新、求实、求变,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已成为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为此,应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立足“长效管理”,狠抓“源头治理”,加强领导责任、强化思想教育,完善监督制约、激励惩戒机制,不断增强治理道里区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的工作力度。

  一、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有偿补习行为是指少数教师利用节假期休息时间对有补课或课外辅导需求的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的活动,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学科教学为内容,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主要表现行为如下:

  1、教师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提高班、补习班和特长班,从中获得利益。

  2、教师借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之名,实际是租其校舍,自已或联合几位教师组织生源,举办各类补习班。

  3、由学生家长委员会或几个家长自发组织,聘请孩子的老师单独给孩子们补课。

  4、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强迫、诱导、暗示所教班学生参与在

  家有偿辅导。

  5、学校教师相互之间介绍生源,为社会其他人员或私人办学点拉生源从中牟利。

  二、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产生的根源

  1.个别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争先进、当模范、讲贡献、爱荣誉的价值观念取向转向于比富裕、嫌清贫、比潇洒、讲享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2、学生家长对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存在不同的心态。一是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和其他方面得到老师的照顾,每逢年节给老师“表示”,还有的以家长或家长委员会的名义组织学生补课,向学生收钱付老师辛苦费、补课费;二是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家长对教师有偿补习行为不管是否合理,从不计较,而经济拮据的家长对学校的种种补课费用感到经济压力大,虽然意见大,但怕得罪老师,特别是对自愿交费的项目,家长不敢不交,交钱后,又觉得心理不平衡,再去匿名举报,这便造成了不好追究的难度。

  3、制约机制缺乏法规支撑。比如,教育部门在制定的教师禁令中规定了解聘、取消教师资格等处理办法,这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制约手段,但《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解聘教师的三种情况(教学事故、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并不包括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等内容,教师只有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才丧失教师资格。如果进入司法程序,这种处理方式可能要站不住脚。而《教师法》也没有对教师8小时以外的行为进行规范,现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都没有不允许在职教师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及其它部门兼课的明文规定。对那些在文化补习学校兼课的教师,即使抓到现行,基本上也只能是教育为主,管理部门也无法确定参与补习的学生是不是老师带出来的。

  三、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在工作中,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关键是抓住技巧和不断创新,如何预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是从强化领导机制入手,狠抓工作落实,初步形成了领导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工作重点突出,规章制度完善、协调指导得力的工作格局。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提高对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危害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是加强教育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是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二是以行风评议活动为契机,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形成以区教育局局长负总责,纪委书记具体抓,主管局长分口把关,监察科组织协调,各业务科室相互配合的工作网络和各负其责的管

  理机制,严格杜绝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

  三是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是主要责任部门,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规范办学的有关规定,重申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各中小学校不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举办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补习班或提高班等,也不得将学校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等租借给培训学校(机构)用于中小学生办班培训等。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凡学校违反规范办学的有关规定或对有偿家教等行为管理不力,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学校当年评优资格。

  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家长义务监督员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义务监督员座谈会。找准开展工作的结合点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做好事前防范,各学校都要通过设立治乱举报箱、校长接待日、公开举报电话,对举报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查反馈,从多个侧面促进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五是以《五条禁令》为准绳,加强对重点教师的监督。对全区名优骨干教师、命题、审题预备人员提出严格要求,特别是优骨干教师在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办班、补课的问题给于高度重视,坚决杜绝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规定补课,一经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坚决按照“五条禁令”的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一

  票否决”。

篇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

  目前,就我们农村基础教育来说,教师队伍建设急待加强。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编制标准不够科学等

  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势在

  必行。

  一、当前学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就我工作的地区而言农村教师编比适当。但教师队伍由

  五六十年代的民转公教师、六七十年代的中专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八

  九十年代的新生力量三部分组成。其中

  80后、90后教师由于种种原

  因只占教师总数的25%左右。而

  75%的教师虽然对农村教育做出了

  很大的贡献。然而这些教师接近

  50岁,这些教师中的部分教师知识

  结构跟不上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接受新理念的能力也日渐下

  降,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质量低下。

  2、专业人才奇缺。

  农村学校的教师年纪都较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文凭也多是通过函授学习取得的,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过

  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几乎无法胜任。但是

  这些科目都要开设,既然开设了这些科目,就得有教师去上,结果,只能是应付教学。因此,农村小学没有什么专业教师,但是农村小学

  的教师什么课都得上,往往一个教师要拿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德等五至六个科目,教学的压力可想而知。

  3、外出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

  农村学校由于人手少,每个教师承担的课时多,加在外出的条件

  相当不便,因此,能到外地学习、取经的机会相当少。对新课改应接

  受的知识了解得不多,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去。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1、加强师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

  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

  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

  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

  师。

  其实现在农村教师的思想还是很单纯的,只不过是日复一日地简

  单重复着一件事情,生活圈子又小,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因此产生了

  职业倦怠,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加强对教师的心

  理疏导,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对工作的信心和

  热情,做到以人为本,相信通过努力,还是能帮助教师端正思想,让

  他们甘于在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2、校本培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校本培训。农

  村地区学校分散,集中培训困难,培训经费紧张,任务繁重,而校本

  培训立足学校,教师全员参与,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是较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方式。

  而且校本培训实效性强,能有针对性

  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农村学校应结合本校的教

  学实践,对教师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使农村教

  师认识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应用教育理论和方法反思和研究自己

  的教学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4、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既可进行学历教育,又可

  进行非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

  开展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

  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训学习提高能力在自己,但新鲜血液的充实在于政府部

  门的决策。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

  好]

篇三: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一篇: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教师无事业心,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对待。有的老师就是拿工资吃饭,混日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工作一味应付。

  2、艺体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艺体学科的教学需要。

  3、有的老师想上进,想干一番事业,但缺乏指导;时间长了,看没有成绩,也就懈怠了。

  二、建议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切实落实绩效工资,提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2、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搞好校本培训,让学有所长的教师当老师,带动教师学习,从教师评价方面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专业技能。

  3、与先进学校搞教研,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名师。

  第二篇:当前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教师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的工作重中之重,只有高素质、高能力、勤恳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才能担当起区域教育的重任。万源市地处巴山腹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基础相对滞后,远不及达州市其他几个兄弟县区。但是,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近几年来我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整个队伍素质大有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化更强,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为全市教育工作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是突出的,但,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小学77所,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其中高中教师人,初中教师人,小学教师

  人。中学高级教师人,中学一级教师

  人;小学高级教师

  人。高中教师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人,初中教师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

  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目前共有省特级教师人,省骨干教师

  人;达州市级学科带头人人,达级市级骨干教师人,万源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

  人。

  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的配备亟待优化。

  2、优秀教师外流严重,优质应届毕业生引进困难,教师队伍断层情况严重。目前我市优秀教师主要走向为成都、重庆两地。一些在学科教学、教研、教育管理上优秀的老师、管理者外流至这两个地方。这样,我市在某些学科及教育研究上出现了盲点。便出现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现象。

  3、有的教师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对教师职业本位认知不够,缺乏广泛的内在认同。教耍耍书、跑跑书,把教书当第二职业的大有人在,工作始终处在应付之中。

  4、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在现有的机制下执行力有失偏颇,致使“能者不上前”,“劳者流汗又流泪”,造成一部分老师认为当官是其教书事业中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一部分人官气太重,学气太薄,儒气更乏。师不为师、官不为官,业不成业,一片糊涂与混乱,成天只知道溜须拍马,带坏了其他教师,影响了广大老师的积极性。

  5、教师专业化不强,“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市教师进修校)及培训者的水平跟不上教师培训的需要,培训的形式、内容,单一老化,过程不扎实。脱离了我市中小学教育及教师的实际情况。

  6、教育教学研究未成规模,缺乏相应的梯队建设,不够专业化。正规的教研队伍研而不强,相应的民间组织更是缺乏,而这两者的联系更差强人意。犹如庙堂与江湖之间,两条不太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7、在我市区域教育中,有“教育浮躁”现象。一些校长,一些老师总是想“弄点动静”起来,以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凡是活动必做,而且是轰轰烈烈;凡是口号必须要喊,而且一个比一个响亮。这种浮躁和不安,让老师们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潜下去认真地搞教育本身之内的事。

  建设: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特别要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理念和行政能力,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职业幸福放在第一位。与老师一道在学校建构起相应的学校精神和教育文化,与教师一起共同去实现“最伟大的愿景”。

  一个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弱的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是阿,人心散了,便无目标;目标没了,便无追求;没了追求,生活便是了了然了。学校硬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建设重新来过,几个月时间便会有大改观。而人心散了再收拢而来,可不是短短几天几周几个月能行的。

  2、加大力气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我市各层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拓宽平台让优秀的教师尽情施展。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如音体美史地生等科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

  3、建立长效支教体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严把进城招考关,把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年限作为进城招考的条件之一。

  4、着力改善教师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起现代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让教师培训专业化、制度化,不走过场,扎实有效。真正为我市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变革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知识化,紧扣教育时代前沿,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不忘推广我市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请进来、走出去”,还要培养我们自已的专家团队。对那些理念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在培训上,如果不能保证一线教师的言说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落实在老师们的教育行为中,那么,所有的培训只能是一时的喧嚣,只能是一块用来自卫的草皮而已。

  5、加大教育教研改革。着力建构各级教育研究实体,形成“市---区----校”网络教研体系。并加大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作用,集合全市研究人才,根据我市具体实情,整合我市当前的教改教研经验和成果,形成相应的教改理念,在全市教师中推广和应用。并结合当前全国甚至全球教改前沿理念,研讨具有万源区域性标志的教育革新方法、形式及内容。

  第三篇: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

  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

  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

  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四篇: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

  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

  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

  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五篇: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质量不高

  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二类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转正,很大一部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但有一部分人钻了政策孔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素质极低,现在很多人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没能力。

  虽然许多教师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2,极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应该肯定,当前我县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性侵犯学生等恶劣行为。

  3,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

  (1)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

  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学区,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山区向平原,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

  (2)教师队伍中的“躲猫猫”现象——在编不在岗

  我县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在编不在岗,工资照领的现象,既增加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我县的财政收入,在社会上影响极坏。

  (3)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4,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

  县近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

  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

  5,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我县广大的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自己缺失远大的理想追求,普遍认为教师工作是死工资,没有什么前途。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不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二、工作中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对工作没有兴趣。第三、对待学生缺少必要的恒心和耐心,爱心。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做法简单,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有了问题,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向家长告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加尖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做检讨。

  6,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常规抓的不紧,教科研意识普遍淡薄

  由于没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常规的要求,忽略了广大学生的教学利益要求,更谈不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应该使广大教师通过参

  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7,教师中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由于公务员工资的逐步兑现而教师的还有部分未及时兑现,职称评定问题,师生纠纷,领导处理不公等问题是部分教师的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有了网络这一平台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今天说,目前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3个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为解决以上问题,检查组建议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可单独核编,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崔丽程刚)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质量搞上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项建设才有了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甚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真贯彻全(省)教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国家(四川)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之际,我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来了调研。应该说现在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弱化。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教育提质的各项工作,在学校层面无法得到落实。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育宗旨淡化、教育能力弱化,在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会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的电教设备成了摆设。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和聚宝盆利用,违规推销资料、有偿补课、家教家养,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对社会现实不满,一些教师喜欢与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长期发牢骚形成的消极思想影响教学工作情绪。

  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受编制、财力影响,加上优秀师范生、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四、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富余,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普遍不足。

  五、聘任制度失去积极的主导作用。聘任终身制,让一些聘上小高的教师(以小学为例)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写论文再与其无关,派其出去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也是能推尽量推,工作敷衍。

  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高学历率不高。名优教师少,骨干教师缺乏。

  七、缺乏危机意识,还存有“铁饭碗”意识,业务上不思进取,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确,等等。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任由其发展下去,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谈几点建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统领,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强化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保证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二、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其次,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

  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推荐访问: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教师 存在问题 整改措施 干部队伍建设

Top